【明報專訊】緬甸上月28日發生大地震,港府翌日派出救援隊協助救援,一行51名成員本月初完成行動返港,其中共搜救兩名罹難者。特區救援隊指揮官趙汝珏昨憶述,首日展開救援時,一名女子被壓在廢墟5米乘5米混凝土中,被困者已無生命迹象,但救援人員仍花數小時搜救。該名死者的父親其後出現,稱其妻在地震罹難,感謝救援隊把其女兒屍體挖掘出來,讓母女二人能合葬。趙汝珏引用港產片《破.地獄》對白「生人也需要破地獄」,希望行動幫助在世者釋懷,明白無助處境下仍有人願伸出援手。

保安局、消防處、入境處及醫管局代表昨舉行記者會,提到搜救行動涵蓋57個搜索地點,出動共61次,其中一次與內地人員組成聯合搜救隊,拯救一名生還者。趙稱,搜救隊本月2日到樓高8層的「金色鄉村酒店」,由於地下至2樓下陷,最高處不足1米。救援人員爬進後,借助生命探測器及石屎爆破器等,花數小時救出一名被困約125小時生還者。他指現場環境狹窄,僅夠一人活動;慶幸倒塌物被兩張牀阻隔,傷者躺在牀中間而避免擊傷。
相關文章:粵港澳應急管理及救援合作協議|三地消防救災演練 粵澳人員4小時抵港
踢倒牆身惹虛驚 搜救肩負壓力
在11天搜救行動中,救搜隊遇到6次餘震及4次緊急撤離。趙稱,救援人員有一次趁餘震發生前半小時把握搜救時機,突然聽到巨響而需撤離,甚至有人員扭傷,其後獲悉原來是另一義工隊伍的人員不慎踢倒牆身引起響聲。趙稱,這反映搜救行動有一定壓力,但慶幸行動中獲支援,舉例當地商會安排運輸工具及翻譯員協助,隨行翻譯員熟習救援隊工作後,其後已主動為人員安排擺放工具及休息位置。
緬甸災區出現嚴重蚊患,人員進入帳篷休息前均需噴蚊怕水及殺蚊;亦有較高人員的雙腳貼近蚊帳睡覺,仍被蚊叮。當地日間及晚間氣溫分別高達40℃及30℃,由於屍體氣味濃烈等原因,人員需配戴N95口罩行動,令體力消耗;亦有人員出現汗癬、紅疹或「香港腳」,有5至6名人員返港後需治理兩周。
相關文章:【消防處。坍塌搜救專隊】由消防救護工程人員組成 消防隊長難忘塌天秤事故 6小時憑血迹開路尋人
捱蚊叮炎熱 有出汗癬紅疹需治理
救援隊前年曾到土耳其地震災區救援,趙稱,有別於土耳其已劃分指定救援範圍,緬甸安排救援隊伍判斷曼德勒的救援範圍。由於每日有多宗求助報告,為免人員在炎熱天氣下消耗體力,處方安排由2至3名人員組成快速搜救隊,視察並判斷搜救策略。救援隊另有兩日為當地災民義診,達35名義診人數,主要處理跌傷或輕微擦傷等。
救援隊申聯國救援認證 涵前線後勤裝備
香港消防處前年向聯合國「國際搜索與救援諮詢團」申請國際中型救援隊認證,預計諮詢團最快明年3月來港,評核處方「災難應變救援隊」能否獲相關認證。特區救援隊指揮官趙汝珏昨稱,內地應急部是本港救援隊顧問,曾來港檢視認證安排,包招救援隊員召集機制及智能化倉庫管理系統;評核同時涵蓋前線搜救、後勤保障、醫療保障及與當地政府溝通等。處方已進行3至4次演練,趙汝珏形容目前進展良好,有信心明年能獲相關認證。
餘震監察器可測兩毫米移動
特區救援隊上月到緬甸地震災區,其間帶備約6噸救援物資。消防處昨展示部分工具,其中監測餘震的「位移監察器」,每對約30萬元,可在最遠50米外以紅外線監測不穩定建築物,若建築物出現最少兩毫米移動,監察器便會發出警報,提醒人員盡快撤離。因應前年到土耳其地震災區救援,曾因網絡不穩而與隊員失聯,救援隊花約50萬元添置「自動對星天線系統」。消防隊目梁志宏表示,現時有4顆覆蓋全球的高軌道衛星,只要系統與其中一顆對接,便可供傳輸數據。

特區與內地救援隊位處緬甸曼德勒的同一基地,雙方建立「聯勤聯補」機制,即在有需要時進行聯合救援,今次緬甸救援行動共合作5次,另會共同補給及進行清潔防疫等。處方又稱,雙方嘗試「聯體、聯保、聯通」機制,即300多名救援人員負責不同地區搜索,避免救援隊伍到同一位置而浪費體力及資源,亦會共同分享信息,以確保行動效率。
相關文章:「熱血傻佬」繩索救援雜牌軍 志趣相投自資組隊海外參賽 國際大賽亞洲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