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照片的形成就是將3D壓縮成2D,我現在反過來做,並在重塑三維空間的時候,加入自己想要的元素。」來自香港的跨媒體視覺藝術設計師宋為弄(Veron Sung),擅長以2D照片拼貼出立體作品。疫情期間赴深圳開自家工作室,作品以探索香港文化為主,未來會增加體現深圳、廣州等灣區城市,甚至全國文化的作品,用藝術打造各地標誌影像。

明報記者 司徒聰穎
「我從小對不同的藝術都有接觸及興趣。」宋為弄說後來覺得自己在攝影方面的才能較強,因此在英國念大學時選擇攝影專業,之後成為攝影師;2011年,她在香港中文大學視覺文化研究碩士畢業,憑卓越成績列入院長榮譽錄(Dean’s Honor List)。
「好的照片能夠一眼就能看到整個故事,例如憑着光線、背景、神情、衣著,就能知道拍攝的時間季節、人物身分和正在做什麼。」雖然平面照片有其特點,不過宋為弄漸漸發現攝影作品很易複製,大眾會覺得攝影並不像其他藝術獨特,其價值也容易被人輕視,「一張照片即使公認很好,都不會覺得是藝術,大家都覺得自己能拍到」。
相關文章:打造集藝術、文化、科技於一身人才 仁大新課程重藝術創作、文化意涵前瞻未來
攝影易複製 結合繪畫雕塑創新風
為了引起大眾對攝影作品價值及可塑性的思考,宋為弄嘗試跨界創作,將攝影與其他藝術形式如繪畫、雕塑等融合,「當我用照片與雕塑融合,製作成立體的物件,別人就會體會到原來攝影的藝術價值和其他藝術媒介一樣高」,其作品風格也因此成形。
宋為弄曾先後在英國、法國等8個國家居住,周遊各地拍攝創作,但由於在國外發展藝術事業較難申請工作簽證,10多年前決定在香港發展。她表示,當時在中大念書,無論是學校氛圍或是政府宣傳,都覺得內地有機遇,曾有北上發展藝術的想法,不過由於同期找到一份待遇不錯的政府工作,遂打消了念頭。同時宋為弄也在香港開了一間工作室,利用公餘時間創作藝術,「還是最喜歡藝術,所以後來索性辭職,全職做藝術設計」。
疫下港工作減 前海優惠吸引北上
疫情期間,香港的工作量減少,眼見內地疫情較其他地方平穩,深圳前海也推出很多優惠政策,例如租金和創業補貼等,於是宋為弄在前海開了一間文創公司,並在龍華區上圍村開了一間藝術工作室,開始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藝術創作。
宋為弄的作品主要是探索香港文化,「始終在香港的時間最長,從我體驗到的、看到的、搜索到的,再去推理或幻想香港從前及未來的文化」;到了內地,她的探索領域也從香港擴展至灣區其他城市。宋為弄表示,未來會更多以深圳文化作為創作元素,同時因廣州文化深厚,與香港的飲食、語言等都很類似,但彼此之間又有微妙的差異,令她很感興趣,「會需要更多時間,因為不是常住廣州,只能有空時去蒐集、研究當地文化」。
相關文章:嶺大動畫及數碼藝術課程 培育創意+科技數碼藝術人才 在不同媒介說故事
曾旅居多國 更明中國文化價值
宋為弄最大目標是走遍全國,以各地文化為題材,打造自己的藝術IP,「去過很多國家,感受過不同地方的人文,從而更加清楚自己國家的文化價值,在外國見到好多外國人學習普通話,都想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
宋為弄一直對歷史保育、文化傳承及環保很感興趣,最近她的作品在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逐夢灣區——港澳青年在深圳」,以及坪山「盤龍世居——在地藝術季」兩個主題展覽展出,數十件作品融合歷史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題材,並運用不同技術、媒介、拼貼角度等展現。
此外,宋為弄的作品還遠赴國外,其關於香港文化的立體照片於意大利的「2000個和平象徵」(2000 Segni Di Pace)展覽展出。
內地展示平台較多 惠及藝術政策偏少
除了創作,宋為弄亦經常參與內地文化交流活動,早前赴甘肅參加港澳青年國情研學,因各地的文化歷史能啟發她創作更好的文創產品,「一直待在同一個地方,就會習慣地忽略了當地的文化」。
她指出,香港藝術創作者視野廣,在大灣區發展藝術有一定優勢,加上內地市場更大、客戶更多,無論展示空間和機會也較大,不過若論專業服務、科技等產業,藝術行業於大灣區可受惠的政策不多,難免影響香港藝術創作者發展的意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