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News

港建築成本冠亞洲 工人老人工高審批長 政府檢視縮流程增科技應用

【明報專訊】政府工程造價高惹爭議,立法會研究工務工程效益成本管理小組委員會前日(24日)開會討論本港工程成本高昂原因。發展局提交文件指出,新加坡、深圳及廣州等地工程造價比香港低約兩成至七成不等,香港建築成本排全球第九,亞洲居首。本港工程成本高昂成因包括工人老齡化及人工成本高、設計標準高、審批流程長、工地山多平地少等。建造業工會代表稱工資非唯一成因,亦不應透過輸入外勞降低成本。有工程師代表促政府精簡審批流程,倡適時調整過時設計標準,如參考內地設計。

圖為兩名建造業工人穿戴安全裝備在工地鋪木板。發展局研究稱,香港建築成本高,而建築工人有老齡化情况。(曾憲宗攝)
圖為兩名建造業工人穿戴安全裝備在工地鋪木板。發展局研究稱,香港建築成本高,而建築工人有老齡化情况。(曾憲宗攝)

發展局正進行關於建造成本的策略研究。文件引述關於建造成本的初步研究結果,整體建造成本可分四大類,即建築工人成本、建築材料及設備成本、機械成本,以及工程複雜引致的風險溢價等。

相關文章:香港建造學院 培育「知識型」專才 發揮工匠精神 邁向數位化建造新紀元

大工程工時高於倫敦 因依賴人力

研究稱,建築工人成本佔整體建造成本約30%至40%,屬4類成本中最高,並受工資及工程所需工時影響,工人成本高會直接導致建造成本較高。香港建築工人平均日薪約1270元,較倫敦低約兩成,但較新加坡建築工人工資高約七成,又較深圳高約3倍,不過經分析香港物價及生活水平、人力供求等因素,當局認為本港工資屬合理水平。至於本港每10億元工程需270,000工人日,較新加坡及倫敦所需日數多。

發展局推測本港工時長或與工人老齡化相關,加上本港普遍依賴人力建造項目,故政府建議可採用科技,如參考倫敦,部分大型工程項目利用數碼科技,配合「組裝合成」建築法(MiC)及場外預製建造方式。

相關文章:「綠建通才」專業資格深耕10年 擴闊門檻加強培訓 成就綠建新力量 為投資未來出力

建築標準高 適時檢視

研究亦稱,香港沿用國際級建築標準,亦有因應本地情况而附加額外要求,如混凝土設計抗壓強度等,令建造成本上升。發展局認為,香港大多建築標準已沿用多年,應適時檢視。發展局又提及建造業界審批流程多,如工程團隊在設計及建造階段約有30%至40%時間處理文書,當局將進一步檢視審批流程,縮短人手需求。

工程師倡避「搶低標」免成本增

工程師學會前會長卜國明表示,政府審批程序多且長基於安全考量,舉例早年短樁事件後政府便開始派員加強監督打樁工序,認為做法無可厚非,但可檢討能否精簡審批流程,倡議有關工務工程部門除擔任法例監管機構,前線人員可向申請審批者提供適當意見,以助加快審批;又稱本港部分設計標準過時,可參考內地及外地做法。

卜提議,政府工務工程招標時應避免顧問公司「搶低標」,低標價的顧問公司或以傳統建造方式、用缺乏經驗工人,欠成本效益,反令工程成本增多。

嘆危險欠薪多 盼助改形象

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思傑認為,政府檢視工務工程成本時不應只考慮工資,應兼顧審批流程、採購模式等因素,強調本港工時長並非工人「手腳慢」,而是業界習慣「隨做隨改」,工程期間會按客戶要求修改,有別內地及新加坡等地傾向先按設計圖則完工。

周思傑承認建造業工人老齡化,慨嘆工作辛苦、危險、業界欠薪情况普遍,窒礙新血入行,盼政府助提升業界形象。

相關文章:建造業人手缺 循學徒起步 打穩泥水、油漆、細木、喉管基本功

工程師:經濟差輸勞掀社會問題

本港建造成本較新加坡等地高,工人成本屬成本高昂因素之一。新加坡與香港同樣有輸入外勞,新加坡去年約150萬名外籍勞工中,約44.1萬人為建築、海事及工業行業(CMP)工作准許證持有人。本地工會代表稱輸入外勞非降低建造成本唯一方法,擔心輸勞反而打擊建造業氣氛;有工程師承認輸勞有助成本控制,惟新冠疫情後經濟復蘇未如理想,憂令本地工人「打爛飯碗」。

周思傑強調,工人成本絕非唯一導致建造成本高的成因,輸入外勞亦非降低建造成本唯一方法,擔心輸入外勞反而打擊建造業氣氛。他稱,目前已有本地工人就業不足,若輸勞只會加劇情况,盼政府從其他方面減省建造成本。

卜國明表示,外勞工資一般較本地工低,經濟暢旺時建造項目多,本地人手不足可輸入外勞,有助成本控制,惟疫情後經濟復蘇未如理想,倘輸勞會令本地工人「打爛飯碗」,引起社會問題,故輸勞須視乎經濟狀况。

發展局不批出第五輪建造業輸勞配額

政府早前放寬輸入建造業外勞,其後發生被指剋扣工資事件,發展局本月宣布不批出第五輪「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配額。此前四輪輸勞配額已有近1萬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