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News

替假護老者、照顧者資訊網等相繼推出 支援減輕照顧者壓力

【明報專訊】照顧者經常在工作和照顧中抉擇,日常情緒壓力相當巨大,近年社區陸續推出不少支援照顧者的服務,如安排「替假護老者」上門看顧及陪診、提供一站式照顧者資訊等,冀減輕照顧者的壓力。第四期乳癌患者周女士12年前發現九旬母自理能力轉差後,毅然辭職成為全職照顧者。兩年前她因手受傷入院,其母獨自從沒有升降機的唐樓撐拐杖下樓找她不果後,決定求助,得到「替假護老者」協助看顧母親及陪診,大減她體力負擔,亦可安心赴院治療。她說隨着年紀漸增,發現很多事情一個人做不到,期望透過自身故事,讓隱蔽照顧者知道坊間有不同支援。

患有第四期乳癌的周女士(右)獨力照顧現年九旬母親,兩年前尋求協助,獲賽馬會友「伴」同盟護老者支援計劃安排「替假護老者」幫忙照顧母親。左為計劃經理、聖雅各福群會張麗珍。(鍾林枝攝)
患有第四期乳癌的周女士(右)獨力照顧現年九旬母親,兩年前尋求協助,獲賽馬會友「伴」同盟護老者支援計劃安排「替假護老者」幫忙照顧母親。左為計劃經理、聖雅各福群會張麗珍。(鍾林枝攝)

上班時父過身 「不能重演」 癌婦照顧病母感非常吃力

「媽咪是我世上唯一親人。」患有第四期乳癌的59歲周女士,原任職進出口公司會計員的周女士,12年前發現患高血壓及行動不便的母親漸漸忘記服藥及不懂翻熱食物,便辭去工作全職照顧母親。當時她雖未感到照顧母親有困難,但覺得孤軍作戰。讓她真正感到困難的時候,就是她在兩年前確診第四期乳癌,癌細胞已擴至淋巴、鎖骨及心臟,當時一周兩至三日要到醫院接受治療、檢查及覆診,尤其是化療期間身體變得虛弱。她說,醫生告知她不會康復,形容現時「暫時執番條命」,餘生都要定期注射雙標靶藥及服用口服藥。

被問及為何仍堅持親自照顧母親,周女士說,19年前到醫院探望父親,當時她告訴父親要上班離開時,父親說「你的工作重要過我,你走吧」,父親就在當日去世,成為了一次教訓,提醒她同類事情不可再發生在母親身上。她自言照顧母親非常吃力,但自小受教育家人是很重要的,「媽咪是我世上唯一親人」。

至於為何不安排母親入住安老院或聘請外傭,她說母親或聽到他人說安老院對待長者的態度差,故十分抗拒入住安老院,亦不接受有外人在家。她認為,若強迫入住或會令母親不開心,從而影響其壽命,若有事發生會很內疚,「無謂等事情發生才愧疚」。她說,早前已跟社工溝通,若她不敵癌症,才會安排母親入住安老院。

求助始悉「非孤軍」 可專心治療重拾社交

兩年前獨力對抗癌症,加上其母患上中晚期腦退化症,自言很怕麻煩別人的周女士終尋求協助。她透過社工得知賽馬會友「伴」同盟護老者支援計劃,可免費安排「替假護老者」上門看顧母親及陪診後,不再獨力支撐照顧母親的負擔。她稱,有段時間需每天到醫院洗傷口,該計劃令她可安心赴院治療,計劃亦會安排替假護老者陪同她及母親覆診,社工更會安排樓梯機,協助其母落樓,大減其體力負擔,而且計劃會盡量安排同一名護老者,讓其母感到安心。她說多年來一直都沒有享受個人生活,但加入計劃後可趁着替假護老者照顧母親時外出買餸,甚至可與來港的外國朋友見面,維持社交生活。

義工看顧陪診 過來人明辛酸

不過,周女士表示現時已減少使用計劃,轉為使用社署提供的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計劃。她解釋,雖然社署提供的計劃需收費,但既然只需繳付少許費用便可獲得協助,便不應佔用名額,「讓更有需要的人士參加計劃(替假護老者)」。馬會於2021年起捐助5間社福機構合作推行該計劃,至今逾200名「替假護老者」接受系統培訓。

「替假護老者」義工會提供上門看顧及陪診等服務,由於他們均為過來人,故能切身明白照顧者的辛酸,能給予照顧者心靈及情緒上的支援,減輕他們的壓力。

「照顧者資訊網」半年45萬點擊 年底冀推評估功能

近年社區陸續推出不少支援照顧者的服務,當中包括提供一站式照顧者資訊的「照顧者資訊網」(www.carers.hk)於去年11月底推出,計劃首席研究員、樹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主任方富輝表示,截至本周一(20日)網站有45.5萬點擊率,遠超一年9萬點擊率目標。方富輝說,未來除會繼續更新網站資訊,亦會逐步擴展功能,包括目標今年底推出照顧需要及評估工具;目前亦與相關技術公司商談,計劃在明年首季加入人工智能(AI)聊天機械人功能,讓不諳使用手提電話打字的長者,可透過語言功能查詢網站內容,他相信加入聊天機械人後會有更多人使用網站。

樹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主任方富輝表示,「照顧者資訊網」擬明年首季加入AI聊天機械人功能,讓不諳使用手機打字的長者透過語言功能查詢網站內容。(鍾林枝攝)
樹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主任方富輝表示,「照顧者資訊網」擬明年首季加入AI聊天機械人功能,讓不諳使用手機打字的長者透過語言功能查詢網站內容。(鍾林枝攝)

擬明年設AI聊天機械人

由社署及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合作、委託樹仁大學建立的「照顧者資訊網」,讓照顧者尋找為長者及殘疾人士提供的社會服務。根據網頁顯示,截至昨日共有4095個相關資訊。方富輝估計,全港有逾2000個提供社會服務的單位,當中逾500個單位已在網站註冊,未來會邀請更多單位註冊之外,目標今年底推出由香港大學理工大學團隊設計的照顧需要及評估工具,讓照顧者可藉此了解自己的需要及處境,照顧者會見社工時,社工亦可透過評估工具了解他們的需要。他強調評估工具並非風險評估,而是向照顧者發出信號,讓他們知道自己需要尋求協助。

需四出「收料」 5人營運困難多

網站目前由4名社工及一名資訊科技人員負責營運。方富輝表示,網頁推出至今面對不少困難,例如網站需要持續更新不同單位提供的服務資訊,而本港現時有很多社會服務是由不同基金資助,非社署提供,因此4名社工需四出「收料」及參加不同的活動,以認識不同服務單位。

方富輝又說,網站涉及眾多類別的殘疾人士,每個群體的需要都不同,「每個持份者都覺得自己最重要」,例如唐氏綜合症及自閉症患者都不會將自己歸納為智障類別,胡亂分類或會令不同群體感到冒犯、不被尊重,故4名社工要認識不同群體的期望及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