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公院急症室收費明年起由180元增至400元,第一類「危殆」及第二類「危急」病人豁免收費,其餘3類需付費。被問會否擔心出現醫患爭拗,醫管局強調第二類和第三類「緊急」病人分流準則差別大、不易混淆,不擔心有分類爭拗。有前線護士則料新收費會增加前線與病人爭拗,但認同新收費有理據,建議短期內加強急症室保安,紓緩前線壓力。另有病人組織擔憂收費增加逾倍,或令部分較貧困的第三類病人卻步不求診。

護協主席謝健強向本報表示,相信急症室加價能減少濫用,惟有前線護士表達改為分級收費後,有可能引發醫患爭拗,指分流護士屆時實際操作上將成為界定患者是否需收費的角色,與本身醫療照顧者的身分有一定衝突。
相關文章:急症室護士 時刻做好救人準備
醫管局:分類難混淆 不憂起爭拗
目前急症室病人被分流為5類,依次是危殆、危急、緊急、半緊急及非緊急,明年起第一、二類病人免費,其餘需付400元。醫衛局長盧寵茂昨說,整體考慮是期望讓「急症服務應回歸急症」,又指「因假紙、傷風咳而去急症是不鼓勵」,故有必要提升共付率。
對於第一、二類病人獲豁免收費,盧寵茂解釋,第一類病人維生指數有嚴重問題如心臟或呼吸停頓,要立即搶救;第二類病人維生指數亦有問題如血壓偏低,與第三類分野較大。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鄧耀鏗亦強調,第二類和第三類病人分流準則差別大,不易混淆,冀市民尊重醫護專業,他不擔心有分類爭拗。
前線同意新收費 危急緊急「分別明顯」
註冊護士、前香港專職醫療人員及護士協會幹事劉凱文同意當局收費劃分方法,稱第二及第三類維生指數之間「有好明顯分別」,而急症室分流有明確指引,分流護士會檢查病人維生指數、垂危表徵,並結合臨牀經驗判斷。
劉凱文同意前線分流護士日後面對與病人爭拗的壓力會增加,但他強調急症室是「救死扶傷,給性命垂危病人用的地方」,有需要向市民釐清概念,短期內當局可加強急症室保安,防範「工作間暴力」風險。
社協幹事彭鴻昌形容新收費「驚人」,稱第三類「緊急」病人有即時醫療需要,建議若他們最終入院,可考慮減免住院費。彭稱,留意到第四、五類病人約四成需住院,反映他們非隨意使用急症室,舉例需插導尿管的病人遇到導管鬆脫,多數需透過急症室入院處理,「急症室是許多病人從社區進入醫院的關卡」,他憂慮加價後這類病人負擔會加重。
組織憂第三類病人不求診 倡分階段推
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亦認為,第三類病人有緊急醫療服務需要,收費倍增會令部分較貧困的人卻步不求診或「焗畀」。他認為應維持緊急病人收費180元,若要藉調整收費減少濫用,宜分階段執行,先從第五類「非緊急」病人開始,料市民較易接受。
當局期望新收費下第四、五類病人會選擇到其他地方診治。劉凱文稱現時當局基層醫療配套做得未到位,應同步增加普通科門診籌額及加長服務時段,才能疏導急症室的非緊急求診人流。
醫衛局:普通科非急症替代
對於急症室加價後當局會否加強普通科門診承載力,醫衛局發言人強調急症室和普通科門診並非「替代關係」,後者未來目標是特別照顧低下階層及弱勢群體,希望「支付能力不是最困難的市民」可利用社區網絡及家庭醫生服務,處理相對輕症的醫療需求,強調急症室及普通科門診服務多年來累積的「錯配」,亦是今次改革要扭正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