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News

大灣區創業|港水耕貨櫃轉戰東莞 生產鏈完善 行業生態多樣 產能銷量皆增

【明報專訊】在香港以室內種植起家的綠芝園投資有限公司(Farm66)去年「揮師北上」,獲東莞松山湖邀請落戶,再於虎門覓得工場,除了生產鏈齊全助產能倍增,其組裝的水耕貨櫃箱直接從虎門港出口,運輸成本比香港低,內地業態豐富也令產品增添本土客戶。綠芝園創辦人譚嗣籇稱,除接獲更多訂單,種植範圍還從蔬菜延伸到菇類、中藥、牧草等經濟價值更高的作物。

綠芝園創辦人譚嗣籇在東莞虎門基地研究牧草種植,開拓更大市場。(林迎攝)
綠芝園創辦人譚嗣籇在東莞虎門基地研究牧草種植,開拓更大市場。(林迎攝)

明報記者 林迎

「世界工廠真係世界工廠,提供到一條完善生產鏈,我想要的自動化器材、機械,無論五金還是不鏽鋼,全部1小時內可送到,招聘技術人才也容易很多。」譚嗣籇說,他去年離港北上覓地,選擇地點時有多重考慮,首先是廠房樓底高,上方有吊機方便搬動貨櫃。現時位於虎門的組裝基地面積2000平方米,可同時並排放置14個標準貨櫃,若人手、配件充足,可疊起兩層貨櫃同時組裝,每月可交付28個水耕貨櫃。

相關文章:大灣區創業就業|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設港青驛站 北上探路上限可住一個月

譚嗣籇於東莞基地放置一個20呎水耕貨櫃作為「樣板」,其產品亦有40呎貨櫃。(林迎攝)
譚嗣籇於東莞基地放置一個20呎水耕貨櫃作為「樣板」,其產品亦有40呎貨櫃。(林迎攝)
水耕貨櫃採用綠芝園研發的「雲中田」智能平台,對作物生長情況進行遠程監控。(林迎攝)
水耕貨櫃採用綠芝園研發的「雲中田」智能平台,對作物生長情況進行遠程監控。(林迎攝)

生產鏈完善 器材原料1小時送達

其次是供應鏈成熟、物流便利,貨櫃車出入要方便、少受「限行」(指部分路段限制大型貨車在指定時間通行)掣肘,且各類運輸成本低,「要送份樣本去檢驗,虎門只要幾十蚊,香港走一轉起碼幾百蚊」。譚還稱,以出口至馬來西亞為例,若直接走虎門港,運費及碼頭費等共約2.2萬港元,但如果經香港轉口則需3.8萬港元,「客戶當然開心,因為運費是他們負責」,不過虎門缺少赴日航線,出口日本仍會經港。

此外,綠芝園的虎門基地離高鐵站僅10分鐘步行距離,譚亦自此開始來往兩地的生活,「我通常在香港見客,如果他們要看廠,就帶他們來虎門。現在經虎門的高鐵班次多了,以前是早上10點至晚上8點有車,現在是早上8點至晚上10點都有,我可以在東莞晚飯應酬完再返香港,回到家中也只要個多小時」。

基地近高鐵 兩地工作生活方便

落戶東莞是受當地政府邀請,現時綠芝園行政及展覽功能設於松山湖,譚嗣籇稱當地部門「好幫到手」,提供包括辦公場地及住宿租金優惠等政策扶持,「就算沒優惠,成本也很便宜,大約每個月2000元(人民幣)」,譚笑稱,「我前兩日在東莞吃碗鵝髀瀨才30元,真係有隻鵝髀喎!在香港要80元(港元),我都不捨得吃。」

一些內地特色業態亦給譚嗣籇更多生意新點子,譚稱內地有不少夜市,鄰近的虎門「不夜天」市集早前便邀請他進駐,因水耕貨櫃種出的蔬菜新鮮且乾淨,「即摘即食」,可成為食肆的噱頭攬客,「有些可食用鮮花如三色堇,4小時便會枯萎,無法遠程運輸。還有我種的彩色平菇,本身是很漂亮一大朵,但一摘下便會乾燥、變脆,運輸途中很易壓碎。但如果就近供給火鍋店做菌菇拼盤,賣相靚、食客喜歡,假設賣25元人民幣一份,ROI(投資回報率)可達70%」。

相關文章:大灣區創業|港青移居中山 興趣變事業 做自媒體拍片分享生活點滴 兩地吸「粉」

研郵輪設水耕貨櫃 供新鮮蔬菜

譚嗣籇的目標是種出更高價值的農作物或中草藥,除了一直在貨櫃中試驗的人參外,最想種的是蓯蓉(中藥材),但要用何種光照、濕度及營養液配比,譚稱還在研究,「內地有直播文化,我如果種出蓯蓉,可以與KOL合作搞線上拍賣,這邊一採摘,那邊馬上磅重、叫價,轉頭就交由物流運走,但香港沒有這種消費習慣」。

相關文章:THEi專業知識+新科技+實戰 培育未來中藥藥劑應用專才

在他構想中,水耕貨櫃未來也可成為海事裝備,置於遠洋輪船上,只要有電力和淡水便能種植,「現在(郵輪)出去玩七天十天,到最後幾天真的沒菜食,就算有技術冷藏也不新鮮,只有在船上種植,才可食上新鮮菜」。

種草需求大 現代牧業可敞開新市場

小麥草可榨成青汁,調製健康飲品。(林迎攝)
小麥草可榨成青汁,調製健康飲品。(林迎攝)

雖然現時水耕貨櫃以種蔬菜為主,不過綠芝園創辦人譚嗣籇最近看中新的「作物」,就是種草。採訪期間,他的水耕貨櫃內放有一盆盆大麥草、小麥草、黑麥草,譚稱仍在研究中,每一造採收後都由工作人員磅重、記錄數據,以便及時調整種植參數取得更佳收成。

香港馬會接洽 為賽馬供應鮮草飼料

「很多人以為現代畜牧業只需要餵飼料,其實不是。」譚嗣籇透露,香港賽馬會正與他接洽,看能否為馬會700多隻賽馬提供鮮草,因鮮草含有較高蛋白質,對賽馬消化系統及肌肉力量有更多好處,是乾草或飼料取代不了。以每匹馬每日約吃17公斤草料計,若當中1公斤是鮮草,便需要用40個水耕貨櫃同時種植,現時馬會除從外國進口飼料外,亦在廣州從化種植鮮草,同時委託綠芝園研究更多可能,令收成可不受季節或天氣影響,但目前採用的牧草品種、營養成分、生長周期、供應方式等種植方案仍在探索中。

相關文章:港人廣州設導盲犬學校做開荒牛 屢遇瓶頸堅守理念 訓練員及導師須考牌

客戶查詢遠及內蒙新疆

譚嗣籇認為,牧草種植是一片「藍海」,因為國家方針要求確保糧食安全,達到牛羊肉及奶源自給,而優質飼草的缺口甚大。他驚訝發現,從上海乃至內蒙、新疆,都有客戶詢問能否在當地水耕種草,「我當時也好奇,難道內蒙沒有草嗎?原來當地牧民希望逐漸擺脫游牧的生產方式,因羊群易被猛獸襲擊,或失足跌死、走失,加上冬天也沒法外出。如果要圈養,則要有穩定的草料供應」。因此,若牧草產品要開拓內地市場,綠芝園將生產線北移便有多一重意義,因為若在香港種植牧草,出口到內地還要經過檢疫;但若在大灣區城市種植,牧草除可供應內地客戶,還可透過農作物「綠色通道」來港,一舉兩得。

譚還稱,不僅牛羊馬需要牧草,在潮汕有鵝類養殖戶也來諮詢,「原來鵝也會食草,同樣對肉質有改善」。此外,一些寵物如貓狗也需要吃小麥草助消化,但要新鮮便只能自種。因此,若水耕貨櫃能進駐夜市,即場出售盒裝新鮮小麥草,相信會受飼主歡迎。譚嗣籇笑說,用水耕貨櫃種出來的小麥草健康無害,榨成「青汁」再混合蘋果汁和蜂蜜,還可成為大眾的養生潮流產品。

曾遇工廈用途問題 香港起步好事多磨

2012年創立的綠芝園最早棲身於觀塘工廈,專門研究室內無土水耕及魚菜共生技術並出售農產品,2015年曾遭地政總署出信警告其違反地契用途,要求一個月內「還原」,否則釘契。綠芝園與政府斡旋兩年,後來城規會修改條例,將水耕種植納入「非污染工業用途」,他們方可繼續在工廈營業。

觀塘創業 一度與政府斡旋兩年

2018年,綠芝園遷入大埔工業邨以擴大產能,至2023年轉研水耕貨櫃及遠程監測系統,更由出售農產品升級為出口貨櫃,首批合作商來自日本及馬來西亞,分別在當地種植山葵及辣椒。綠芝園創辦人譚嗣籇說,水耕貨櫃技術獲中東客青睞,有阿聯酋客戶有意將產品引入阿布扎比,但要求綠芝園證明有能力每年交付100個貨櫃才會簽下5年合約,即共500個貨櫃。

然而當時大埔種植場無力接下這張「大單」,譚嗣籇便决定約滿後不再續約,同時北上大灣區覓地。現時綠芝園在香港的業務僅是為過去購買其水耕種植或魚菜共生系統的學校、酒店等提供維護服務。

除了松山湖,此前橫琴亦曾向譚嗣籇拋橄欖枝,譚也有意在當地設工場,但發現當地在供應鏈和人才方面不及東莞而擱置;深圳也同樣有創業園邀請,但考慮到租金、住宿、人工成本較貴而斷念。

東莞橫琴深圳先後邀落戶

雖在東莞站穩腳跟,譚嗣籇仍心心念念返港發展,他去年與漁護署簽訂馬鞍山西沙路花園「都市農業先導計劃」合約,計劃於園內擺放8個水耕貨櫃,向市民供應蔬菜產品,亦可作親子、休閒及教育用途。但若貨櫃要疊放至兩層,便因涉及「結構問題」須向屋宇署入則申請或要加建地基,而地皮又屬康文署,將草地硬化亦需手續,故涉及多個部門協調。譚指一旦條件成熟便會動工,同時不會放棄繼續在香港物色地方,未來希望在觀塘海濱設置展示貨櫃,或者入駐啟德,為來往郵輪供應新鮮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