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News

喪親少女獲安寧社工輔導 由尋死到重拾夢想

【明報專訊】16歲的Carmen言談老成,不疾不徐說起家庭巨變。前年下旬母親患癌,半年後撒手人寰,Carmen悲慟中帶點解脫:「望住媽媽一步步走向死亡,而我做唔到任何嘢……至少佢唔使再痛,剩低由我承受。」家中只剩兩父女,自言抑鬱到「個心塞咗」,獨處時欲哭無淚,甚至曾徘徊天台,想隨母而去。直到安寧社工伴她走過陰霾,重建生活。

據政府統計處向香港賽馬會提供數字,2021年逾8000名未成年子女與喪偶單親家長同住,當中包括Carmen。她本身鮮談喪親之痛,生怕麻煩別人,又憂惹來議論,而且駐校社工服務對象多,見面時間有限。直至去年5月,她獲轉介至安寧社工賽馬會「摯伴行」基金軌迹發展經理林善如跟進,對方鼓勵她放心痛哭,每次花幾小時傾聽、紓緩情緒。一年過去,Carmen再談巨變,已由激動變平淡。

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成立「摯伴行」基金支持少年。圖為賽馬會「摯伴行」基金軌迹發展經理林善如(左起)、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應鳳秀、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安寧服務總監陳慕寧、「摯伴行」基金項目經理及軌迹發展經理林映麗。(賴俊傑攝)
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成立「摯伴行」基金支持少年。圖為賽馬會「摯伴行」基金軌迹發展經理林善如(左起)、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應鳳秀、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安寧服務總監陳慕寧、「摯伴行」基金項目經理及軌迹發展經理林映麗。(賴俊傑攝)

與父疏離 社工教易地而處

從前Carmen與媽媽親密無間,與父一向疏離,衝突連連。自喪母後無人傾訴,轉而諮詢林善如。林引導她易地而處,例如學習體諒父親擅自整理她的物品,「可能我好獨立,爸爸好似喪失咗角色,所以自己搵機會做。」

升上高中後她苦惱學業及選科,林也會從旁分析優劣。Carmen形容二人亦師亦友,平時常WhatsApp分享生活。林善如卻笑言盡在計劃中,藉「傾閒偈」加深了解,助她探索前路,更發現Carmen喜愛編曲,「佢鍾意嘅歌手最近出新歌,分享畀佢,佢話係呀我都聽咗!」受林善如啟發,Carmen想做社工教師,視音樂為副業。

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應鳳秀說,約兩成受馬會緊急援助基金資助的家庭有喪親的未成年子女,缺乏安全感;訪問250個服務單位的社工後,發覺現有服務集中即時危機介入,基層單親家庭欠持續援助,子女難發展所長,「有好心人(捐錢)好開心……但資助一消失,就跌番落谷底。」

馬會「摯伴行」資助喪親基層童

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成立「摯伴行」基金,由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協助營運,接受各機構社工轉介0至18歲、30個月內父母或法定監護人離世的基層子女,由社工出身的「軌迹發展經理」專責跟進,協助治喪、善別輔導、互助小組等,重建信任網絡,並共建個人發展計劃,每月資助最多2000元發展興趣及目標。援助為期5年,按情况彈性處理,料惠及1000人。

申領綜援的Carmen年幼時曾學樂器,但因家境變差而放棄。她上月獲批為基金首輪受惠者,將利用每月2000元資助學結他、聲樂。

相關文章:「最動人社工」銘記初心使命 冀感染年輕社工「動起來」與服務對象同行

鼓勵出席葬禮 免造成「被剝奪的失落」

據2021年人口普查,本港有6665名喪偶者與未成年子女同住,年齡中位數為47.8歲,較其他單親父母年長,教育程度稍低。不同年齡喪親子女需求各異,從如何道別,到提醒家長正視子女情緒促進溝通,安寧社工也可參與,過程中着重讓青少年聲音主導。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安寧服務總監陳慕寧表示,有時大人認定年幼子女「唔明」,故避而不談,或安排避席喪禮,造成「被剝奪的失落」,留下遺憾。安寧社工賽馬會「摯伴行」基金軌迹發展經理林善如補充,社工會與遺屬商討葬禮安排,她個人鼓勵兒童出席,以手工、寫信等表達心意,作為處理哀傷第一步。

家訪時,林善如會提醒家長注意子女情緒,多陪伴溝通。她說4至6歲兒童字面上理解死亡,但概念仍然抽象,「卡通有復活,但現實無『返生』」,社工會透過繪本等說明死亡不可逆轉,亦提家長留意尿牀、嚎哭等倒退行為其實反映幼童情緒。到6至11歲,若家長準備好可與子女開放談喪親。

至於喪親青少年,林善如說他們或難開口表達困難,「驚人哋唔明,因常態係大家都有父母」,或憂受奇異目光。她則提供另一視角,「同齡朋友未遇過(喪親),有時無法回應或安撫,唔代表對你有咩睇法」,鼓勵個案向信任的人傾訴。

航海為喻 社工領航要落船
「到佢哋揸番 我哋岸上揮手」

林善如所受訓練中,強調聽取兒童及青少年聲音,非單靠大人「指點迷津」。她以航海比喻社工角色,「(青少年)係掌舵嘅船長,我哋係領航員,話佢知前面可能見到嘅危機,行呢個方向可能有兩個困難,但有三個優點」,讓他們有信心選擇前路,「之後我哋落船,到佢哋揸番,但我哋可以喺岸上同佢哋揮手」。

相關文章:社工增值網絡輔導技巧、新興介入手法 結合線上線下服務靈活更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