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News

【希望之手】中大學者研機械手加快中風者康復 獲頒護老影響力大獎

【明報專訊】中風患者活動能力或會下降,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主任湯啟宇9年前研發復康機械手「希望之手」,助患者重新訓練抓、握等不同手部動作,加快康復進度。湯近日在第9屆亞太區護老創意獎頒獎禮獲頒「2021全球護老創新最具影響力者」大獎,發明亦會應用在「中大賽馬會凝聚希望計劃」,將復康科技帶到社區中心及家居,讓更多病人受惠。

「希望之手」面世9年 腦電波指令訓練抓握

湯啟宇發明的「希望之手」2012年面世,將中風者微弱腦電波及肌電圖信號轉成活動指令,重新訓練手部動作。為了增加復康機械手的靈活度,湯的團隊引入3D打印技術,研發出以矽膠為材料的「自訂3D打印軟體復康機械手」,為中風患者提供既可度身訂做,且輕巧舒適而價格實惠的復康機械手。

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主任湯啟宇研發機械手「希望之手」,將中風者微弱腦電波及肌電圖信號轉成活動指令,助中風患者重新訓練抓、握等不同手部動作。湯近日在第9屆亞太區護老創意獎頒獎禮,獲頒「2021全球護老創新最具影響力者」大獎。(中大提供)
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主任湯啟宇研發機械手「希望之手」,將中風者微弱腦電波及肌電圖信號轉成活動指令,助中風患者重新訓練抓、握等不同手部動作。(中大提供)

相關文章:考取註冊資格 成為職業治療師 治療方案多變 考溝通、耐性與創意

將復康發明帶到社區 助患者在家接受指導訓練

除了「希望之手」,湯啟宇另外3項復康發明包括利用微電流刺激中風病人肌肉的互動機械腳托、復康單車以及擴增實景復康訓練系統,亦會透過「中大賽馬會凝聚希望計劃」帶到社區中心供病人使用。

湯說,計劃示範了大學研究團隊如何與社區中心合作,讓中風患者使用最新復康器械及科技,加快他們康復進展,而在全球疫情下,患者可在家接受指導訓練,令此計劃更顯成效。

相關文章:職業治療師服務新常態人手需求持續 擴闊社區、醫院服務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