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傷患是運動員的最大敵人,對於缺乏支援的業餘運動員,這句老生常談聽來只得無奈,香港手球隊正是一例。過去10年,由貼錢打波到獲恆常津貼,訓練愈趨專業,惟醫療一環依舊匱乏,前港隊隊長葉冠英決定「靠自己」,當上物理治療師,即使去年告別賽場,仍續以專業知識當後輩護蔭。

曾貼錢打波 亞運寫歷史獲資助
港府於2018年推出隊際運動五年發展計劃,一班手球港將除了於同年亞運寫下隊史最佳第8名,亦歷史性獲恆常資助,譜寫球壇新章。然而邁向職業化所需的,豈止每月4000元津貼和12節訓練?譬如科學化訓練必須的物理治療,手球港將只在四年一度的亞運才能免費享用,曾效力港隊10年的葉冠英對此感受甚深。
物理治療師肩負復康及預防疾病角色 強化專業技能 推動基層醫療健康
「大英」司職守門員,青年軍年代曾拉傷手臂內側韌帶,由跌打醫師治理半年未見好轉,每次撲救都痛楚難耐,考慮轉打其他位置,幸獲物理治療師挽回門將生涯,令他立定志向:「當時傳聞行業人手飽和,但起碼幫到自己,又幫到身邊人。」會考成績平平,但他為圓夢發憤苦讀,終如願入讀香港理工大學物理治療系。

訓練愈趨專業 嘆醫療援助匱乏
6年前畢業掛牌,大英在運動場多了一重身分,既為大專隊、港足及甲一籃球隊擔任軍醫,醫療知識亦在手球界發揮作用。本地手球聯賽不設駐場急救員,他憶述一次隊友射門後倒地,驚慌大叫「斷咗」,當時球證、教練均望向自己,他上前一看,發現只是手指關節脫骱,及時為對方復位。相隔多時,他仍慨嘆:「很多業餘項目都是這樣,只能靠自己。」猶幸這無阻本地手球發展漸入佳境,港隊去年初首征亞洲賽,於名次賽首次擊敗中國隊,以第10名畢業,卻因疫情意外成為大英的告別戰。
這名「鋼門」曾夢想征戰至40歲,雙線發展數年後漸覺吃力,港隊亦因獲資助吸引不少新血,令他放心交棒,專注於開業不久的物理治療中心。雖然轉換賽場,但他仍心繫港隊,公餘時抽空出席練習義診,冀以過來人身分「傍住」師弟:「除非經歷過,否則難以體會運動員受傷有多不甘心。軍醫不止療傷,亦是心理支援,讓他們知道有人明白。」
大英退役後繼續貢獻港隊,不認為是「付出」,而是借助師弟的熱血,助自己對抗職場和現實社會的洗禮,亦把在前人身上所得傳承下去:「以前師兄請我們食飯,不問回報,如今義診亦一樣。希望把最好的留給後輩,傳承,正是隊際項目的核心精神。」
文:黃頴恩、圖:鄧宗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