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News

【JUPAS放榜2023】醫科聯招佔額 中大70% 港大45% 港大醫學院連續8年不達75%承諾 校方:學生達標便錄取

【明報專訊】大學聯招(JUPAS)昨(9日)放榜,今屆339名學生經JUPAS獲醫科取錄,當中有207人獲中大醫科取錄,佔該校醫科學額70%;港大醫科有132人經JUPAS入讀,較去年多1人,連續8年不達「75%醫科學額經JUPAS取錄」的承諾,另有22人循「學校推薦直接錄取計劃」獲港大醫科取錄,即該科合計收154名文憑試考生。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表示,JUPAS收生比例維持在70%反映該院的教研質素繼續受學界、家長及社會的歡迎和認同。

5名港大新生昨日由校方安排受訪,包括DSE「超級狀元」古冰心(左二)、狀元鄭苡晴(中),以及透過「學校推薦直接錄取計劃」錄取的陳智德(左一)、張子健(右二)、施俊熙(右一)。港大稱今屆DSE中,逾四成共102名成績屬全港Top 1%的考生獲港大錄取。(李紹昌攝)
5名港大新生昨日由校方安排受訪,包括DSE「超級狀元」古冰心(左二)、狀元鄭苡晴(中),以及透過「學校推薦直接錄取計劃」錄取的陳智德(左一)、張子健(右二)、施俊熙(右一)。港大稱今屆DSE中,逾四成共102名成績屬全港Top 1%的考生獲港大錄取。(李紹昌攝)

港大:非故意錄取較少JUPAS學生 達標便錄取

本報昨向港大醫學院查詢,院方是否滿意今年有45%醫科新生經JUPAS取錄,未獲正面回覆。港大收生及國際生交流事務總監嚴志堅昨晤傳媒時稱,港大一直希望達到75%收生承諾,又稱不是故意錄取較少JUPAS學生,只要學生達標便會錄取。

港大醫學院院長劉澤星透過該院發稿表示,很高興愈來愈多學生選擇在港大讀醫,指該科「依然維持極高之取錄水平及質素,是我們對卓越教學堅定不移的承諾」。

相關文章:【搶尖子】港大醫學院5年制新課程 強調「濃縮」一年非減課程 或可選6年攻碩士再深造

中大:取錄逾半「首百名尖子」 逾八成讀醫

兩大醫學院採取不同收生計分方式。中大昨發稿稱,該校取錄逾半成績屬「全港首百名」的尖子,當中逾八成人入讀中大醫科;又指以DSE 7科滿分為49分計,取錄30名成績達46至49分的學生;至於醫科下設的「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連續10年成為「全港收生成績之冠」,7科成績中位數為46.5分,其中皇仁書院「超級狀元」羅澤嘉早前已表明揀選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

港大醫學院則採「加分制」,DSE考獲第5級等於5.5分、考獲5*等於7分、考獲5**即8.5分。該院稱,經JUPAS入讀的學生,DSE最佳6科中位數為43.5分,包括14名DSE考獲49.5分或以上的學生,院方指他們可選擇修讀該院下學年新推的「傑出醫科學人」學習軌道。新計劃設提早一年畢業的「五年制課程路徑」,以及在第3年設增潤學年,讓學生修讀醫學研究碩士的「研究路徑」。

即將入讀港大醫科的德望學校「狀元」鄭苡晴昨表示,曾掙扎留港或留學,最終被港大新計劃吸引決定留下來,「藉計劃出國學習,並體驗研究工作,一舉兩得」。聖保羅男女中學「超級狀元」古冰心亦將入讀港大醫科。

相關文章:【JUPAS放榜2023】93%達門檻者獲取錄 首100名尖子逾五成入中大

學校推薦直接錄取 港大醫科收22人

另外,今年第2屆的「學校推薦直接錄取計劃」容許各資助大學在DSE放榜前,破格取錄具特殊才華的DSE考生。中大醫科未有參加計劃,港大醫科今年首納入,22人經此獲取錄。嚴志堅稱,經計劃取錄的醫科生無論在學術或非學術方面的表現都非常好,「文武雙全」,且DSE成績平均分都有45,與經JUPAS錄取的學生無異,相信他們未來會對社會做出很大貢獻。

港大稱即使人口減 近4年收生平均分續緩升

此外,中六生適齡人口近年呈跌勢,嚴志堅稱,即使人口或報讀學生過去數年人數減少,港大學生素質都是逐年提升,過去4年港大的平均收生分數是連續、慢慢地上升。他說,面對考生數目減少,港大也不會降低標準,並對今年收生結果感到滿意。

港大今年透過「學校推薦直接錄取計劃」錄取近百名學生,其中來自迦密主恩中學的施俊熙將入讀文理學士(應用人工智能)課程,他說自小熱愛編程,中五時了解到人工智能(AI)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加上AI繪圖的出現,使他對有關學科產生興趣。他認為港大AI學系的選修科較多元化,希望未來運用知識完善AI模型及解決道德相關的問題。

相關文章:【DSE以外。學校推薦直接錄取計劃】港大DSE放榜前收101人 較去年升逾兩成 涵人文學科、工商管理、教育、工程等

學友社囑留意繳交留位費限期

大學聯招處數據顯示,本年度39,948名申請學生中,13,853(35%)獲八大資助學位取錄。學友社學生輔導顧問吳寶城稱,獲聯招學士課程取錄的同學需留意繳交留位費限期,以及在取錄院校指定時段內完成註冊手續。他又說,若同學同時獲聯招學士及其他自資課程取錄,建議同學作決定時,勿過分着眼於院校名氣及學費資助等因素,應以興趣及志向為先,長遠規劃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