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News

【文物修復師】須兼備文理知識 用科學保育文物

【明報專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現時兩名館藏品修復主任分別主理立體和平面文物,其中從事文物研究的梁嘉放認為,文物保護是文理交叉的學科,修復人員需有科學、歷史、藝術相關知識,舉例文物修復已採用顯微鏡、3D掃描儀器、X光機等科技,協助研究文物損壞原因和古代工藝。

文物保護是文理交叉的學科,修復人員需具備科學、歷史、藝術等相關知識。(網上圖片)
文物保護是文理交叉的學科,修復人員需具備科學、歷史、藝術等相關知識。(網上圖片)

需具備科學歷史藝術相關知識

梁嘉放去年9月加入香港故宮文化館,負責立體文物和環境監控,她來港後曾在港大從事中國文物的科學研究,對非侵入性科學技術在研究中國文物領域的應用研究尤感興趣。另一館藏品修復主任呂智超是中國書畫修復師,師從中國書畫修復名師顧祥妹和孫堅,曾到美國修復了大量中國書畫,包括元代趙孟頫《二羊圖》等名作,並曾於復旦大學執教文物修復。

梁嘉放表示,文物保護是文理交叉的學科,修復人員需有科學、歷史、藝術相關知識,而每次文物修復的情况均不同,甚具挑戰。她亦表示,科技在文物修復的運用很廣泛,過往靠肉眼檢查文物,現時已使用顯微鏡,此外亦會以拍照或其他無損分析方法,了解文物的材質。隨着3D掃描儀器的使用,有助了解要修復的文物,例如研究顏料、彩繪脫落原因,修復人員應用類似原本的膠料或人工膠料修復等,而X光機亦有助發現文物的隱性斷裂,了解古代工藝和製作手法。

去年6月加入的呂智超則表示,書畫方面亦會透過顏料分析和紅外線照片檢查文物,發現肉眼不能察覺的東西。

相關文章:文物復修師:復修墳場百年文獻 連結昔日時空 重讀舊香港

盼開幕後更多人關注文物保護

梁嘉放認為,香港文物保護市場很小,與內地的文物保護和考古學是熱門學科不同,香港沒有私人博物館,她初來港時亦沒有工作機會,期望隨故宮博物館開幕,會有更多人關注文物保育。呂智超補充,M+博物館和康文署博物館現時亦有不少文物修復人員工作,期望日後有機會交流。

相關文章:M+開幕帶動藝術文化人手需求 新一代策展人必備4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