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廣東省內有多個港澳青年創業基地,門檻、政策、福利各不相同,創業者往往難以決定「落子」何處。東莞濱海灣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執行董事黃宏波建議,選基地「最緊要適合自己」,他認為創業是重要的人生「鍛煉」,但獨自打拼又困難重重,因此他也致力於讓濱海灣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成為「人情味濃」的創業社區,做港澳青年「同路人」。

明報記者 林迎
「內地好多機會,港澳青年應該多上嚟睇睇。」人稱「波哥」的黃宏波原本是經營運動產品的港商,在東莞打滾10多年,他有感於北上創業者往往欠缺「引路人」,2020年創辦濱海灣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我都係香港人,大家講嘢習慣、文化接近,無咁多誤會。」

他指出,在內地即使辦小企業也要兼顧多方面,基地除免費提供辦公場所及有多項資助可供申請,亦會舉辦講座及活動等,讓進駐的企業不會覺得在基地只是「辦公」,而是可以聯誼分享,寓工作於娛樂,也寓創業於生活。「大家有啱嘅機會就會幫手,就算彼此行業唔同都可以相互交流,一齊進步,就好似大家雖然來自各行各業,其實都係喺創業路上嘅『朋友兄弟』。」黃宏波道。
相關文章:【大灣區就業。大灣區職場導師計劃】廣州首批36名職場導師涵不同行業領域 以港人帶港人 成港青就職創業「引路人」
港人任執董同聲同氣 打造互助社區
濱海灣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位於東莞濱海灣新區,去年底入選為廣東省港澳辦官方授牌的第二批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基地為港澳青年提供創業諮詢、事項辦理、政策解讀、產業對接等服務,2021年投入使用以來,吸引到60多間企業進駐。去年10月,東莞港資企業全程電子化登記系統上線,基地亦配合該政策,協助港資企業線上註冊流程,最快一小時便可完成工商登記手續。

「這裏一起創業的氛圍很好,沒那麼孤獨。」香港青年陳志富在濱海灣與朋友合伙創辦東莞鴻文科技有限公司。陳志富笑稱自己「讀書都係陪跑」,覺得在香港「打工、儲首期、供樓,條數計死晒」,最終選擇北上創業。他曾經從事餐飲業,疫情下謀求轉型,改行做液態矽膠產品,於2021年8月入駐濱海灣創業基地。

相關文章:【大灣區創業】東莞助港企申減免紓困 獲批受惠金額已達5779萬元
創業者:有人傾偈分享 遇困難更堅強
陳志富一開始也苦於尋找訂單,在基地一次交流活動中,認識了香港新興光學(0125)在東莞工廠的朋友,對方恰好談起需要製作眼鏡的矽膠鼻托,雙方一拍即合。他認為,東莞的優勢正是靠近製造業工廠,方便聯繫,而他當初不選廣州、深圳,是覺得生活、租金、人力等成本太高,「本錢得咁多,裝修完就使晒」,且濱海灣是新發展區域,「比東莞其他地方環境好,我有時接待出口客戶,都約嚟呢度傾,風景靚啲,客人印象好啲」。

此外,基地的政策支持也具吸引力,不過陳志富說仍要重視核心業務,「唔係霸住(創業基地)個位唔做嘢、一味搵着數,基地會檢視公司流水(帳目)」。陳還稱,基地有人傾偈、一起分享,自己面對困難時也會更堅強:「一日無(訂)單可理解,如果日日無單,你就會陷於自我懷疑,每日咁樣度過,心理弱啲都唔得。」
相關文章:【大灣區就業創業】灣區青年驛站最長免租7日 提供就業資訊指導等 港青批核條件較內地青年寬鬆(附各地青年驛站申請條件表)
「自問唔係老闆料 有人帶會好啲」
另一創業者周永寅原本是香港公司外派東莞的技術人員,從事LED燈具生產,因中美貿易戰生意受挫,他看到新能源行業有商機,勸服老闆出資註冊新公司,由他負責「打骰」。「我年輕時都曾創業失敗,所以𠵱家每一步都會小心。」
周永寅認為現時大灣區創業機會不錯,但創業者應考慮個人能力和行業風險,「凡事唔好想得太美好。如果自問唔係做老闆嘅料,或者有人帶會好啲,因為跌一次真係好痛」。選擇在濱海灣創業基地發展,周永寅表示喜歡在這裏認識不同的人,「否則會好悶,如果無朋友,一個人創業真係好難」。
相關文章:【大灣區創業】創業毋須局限深廣 佛山中山創業基地助低成本享政企支援(附佛山中山青年創業優惠政策表)
濱海灣創業報告:氛圍佳 政策不夠個性化
濱海灣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早前發表《東莞濱海灣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生態報告(2022年)》,研究基地港澳青年創業者特徵及對濱海灣新區營商環境的意見,分析如何更好推進新區創新創業生態發展。調查發現,受訪者認為新區創業氛圍濃厚,但不少港澳初創企業面對資金不足、難以獲得客戶信任等問題和挑戰,期望當地政府能更完善激勵創業的機制。
逾半創業者40歲內 生科最老文創較年輕
報告指出,在濱海灣創業的港澳人士呈年輕化趨勢,有超過50%港澳創業者年齡介乎22至40歲,亦有39%在41至45歲左右,港澳創業者中不乏大學本科及海外碩士人才。行業分佈方面,港澳青年企業主要分佈在創新與專業服務、文化創意、新零售等現代服務業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等科技類行業。其中生物科技企業創辦人平均年齡最高,為約40歲,受教育程度也是最高,團隊中不乏碩士及博士人才;文創、新媒體、活動策劃、市場推廣等文化創意行業的創業者大部分較年輕,接近50%年齡介乎22歲至30歲,因這類行業啟動成本相對較低,資金有限的年輕人相對容易發展自身事業。
報告認為,濱海灣新區在政務服務效率及企業專業服務方面具備較高水平,加上創業等政策扶持,形成良好營商環境。但另一方面,作為相對年輕的發展型區域,目前新區相關基建、商業及生活配套仍需時建設完善。亦有受訪者表示,支持政策雖然很多利好,但部分範圍較窄,未能提供個性化幫助,通常只有大型企業才具備較強談判能力。
相關文章:【大灣區創業。深圳前海夢工場北區開園】創業空間增兩倍 重點建「四中心一街區」 專門服務港人
港澳初企貸款難度高 「引進來」要「留得住」
資金壓力是受訪者另一大關注問題,大部分受訪者表示資金不足是其市場擴張的最主要挑戰,一來現時投資機構更願投資發展規模已相對成熟及傾向高科技含量的項目;其次港澳初創企業獲得銀行貸款的難度也較高。因此,規模小的港澳初創企業難以籌得資金擴張,期望政府能更完善激勵創業的機制,加強資金扶持,並發揮先導者角色,帶頭採用質量良好的港澳初創企業產品和服務,提高這些初創企業的知名度,以助加速發展。
報告建議,創業生態上濱海灣新區除要將港澳青年「引進來」,也要透過提供健全生活配套把港澳人才「留得住」;還要讓港澳企業「可發展」,例如由創業基地每年遴選一批有發展潛力的優質港澳台企業,集中社會和政府資源支持,爭取打造一批新區「港澳台明星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