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最捨不得的,就是我的病人。」行醫三十三載,黃一華早已滿頭白髮。明日退休的他,最牽掛的仍是病人,笑言這輩子只有一份工,「(退休後)有個案用得到我的,我就會過去」。瑪麗醫院矯形及創傷外科顧問醫生黃一華,既是病人眼中關懷體貼的好醫生,亦是年輕醫生眼中亦師亦友的好榜樣,而他早年引入本港的全脊椎切除術及頸椎弓根螺釘置入術,更為過往無法處理的嚴重脊柱畸形帶來希望。

與病人「一半醫患關係、一半朋友關係」
黃在港大醫學院求學時深受教授影響,對骨科感興趣,「因骨科真的摸得到,是很機械化的東西,不是微粒、原子看不到也摸不着」,1990年加入瑪麗,接受專科培訓,2018及2020年分別任職部門主管及副醫院行政總監,服務33年,獲頒2023年醫管局傑出員工獎。除醫治脊柱側彎、脊椎腫瘤及病情複雜的病人,他亦推動脊柱外科服務發展,先後推出一站式門診、加強支援出院病人、改善人手規劃,令港島西醫院聯網骨科專科門診穩定新症輪候時間由平均160周縮至90周。
退休在即,黃一華最不捨得病人,「一半醫患關係、一半朋友關係」,因脊椎腫瘤、脊柱畸形治療需時長,他與不少病人建立深厚情誼。曾有女病人覆診時特意帶未婚夫介紹他認識,生育後又帶孩子探望他,移民也告訴他。
相關文章:11.4 JUMP招聘及進修日 安老醫護行情率先睇 做好求職面試10個準備
曾受治療 徒弟體會「嚴父」溫柔
同部門顧問醫生兼徒弟高日藍形容黃具前瞻視野,以病人為本,又如「嚴父」般手把手教導年輕醫生如何執刀,亦是以身作則的老闆,犧牲個人及家庭時間,將精力投放醫院。他5年前腰椎有問題,由黃親自操刀治療,令他體驗到黃對病人的溫柔體貼及承擔,例如病人麻醉入睡前,黃必定在旁安慰說「放心交畀我」,這亦成為徒弟從醫標準。
黃一華說人口老化,復康需求將增加,但非所有病人適合做手術,矯形及創傷外科醫生普遍對手術更感興趣,他希望鼓勵年輕醫生加入復康團隊,同時發展先進技術。他退休後將以亞太脊柱學會主席身分繼續促進本地臨牀技術,亦從事教育、與專家切磋。
相關文章:【醫護故事。傑出員工獎得主】伊院急症室顧問醫生on call 36年 延退休備疫戰 憶醫護苦况落淚 料下波處理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