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本港爆發3個多月,3月中起大批港人回流避疫,帶來一波疫情高峰,醫管局3月底在亞洲國際博覽館和北大嶼山醫院設臨時檢測中心,為有病徵抵港者驗病毒,先後為逾1400人檢測,找出約100宗確診個案。負責臨時檢測中心籌備和運作的醫管局逾百人「亞博小隊」,當日要在24小時內將6萬呎空地變成檢測中心,但場地無負壓設施,通風又不符要求,絨布椅難於消毒,廁所更一度堵塞要教職員穿保護衣通廁,小隊逐一化解難題,最終在一個月後功成身退。
亞博館內本無間隔,小隊要在場館分間開染病者可能會經過的「病人區」和「非病人區」,最初只用一排鐵馬分隔,但小隊發現兩邊的人仍可近距離交談,未能有效分隔兩區,故改用兩排鐵馬,在中間預留3至4呎距離(圖)。(醫管局提供)
3月起大批在海外港人返港避疫,不少人驗出染疫,連同本地個案,當時最高峰單日新增65宗確診,個宗急升衝擊醫院隔離病牀容量,有確診者在家等數日仍未能入院,醫管局遂於亞博館和北大嶼山醫院設立臨時檢測中心,為有病徵抵港者檢測病毒,結果呈陽性才安排入院,呈陰性則可回家檢疫。
![]() |
《明報》JUMP上位行業招聘日 2023 航空服務、運輸、押運、物流、技術工程 逾50間參展機構 ︱即場搵工面試︱抽獎活動 6月24日﹙六﹚旺角見! |
絨椅轉膠櫈 開閘通風減風險
港島西聯網感染控制主任及瑪麗醫院微生物學科部門主管鄭智聰表示,他3月18日晚知道要設臨時檢測中心,20日便要開始運作,但亞博6萬平方呎場館是一幅空地,而各檢測程序都要考慮感染控制。他說,醫院通風系統標準是每小時換氣12次,但亞博館每小時只換6次,故要打開場館所有閘口,增加自然空氣流通。而最高危的取鼻咽樣本化驗程序,本應在負氣壓房進行,但亞博無負氣壓房,唯有安排到露天位置進行,並在旁放兩把大型風扇,盡量減低病毒傳播風險。
港島西聯網感染控制組高級護理主任黃淑貞形容,「是我遇過最大的挑戰,要在一日內將一個『大球場』變成一間『醫院』」。她說,籌備過程遇到有很多在醫院不會遇到的問題,例如亞博最初向小隊提供絨布椅子,但難以清潔消毒,唯有要求換成膠櫈。
病毒檢測最高危程序是為旅客取鼻咽樣本化驗,若在醫院應在負氣壓房取樣本,但亞博館無負氣壓房,小隊故安排到露天位置進行,盡量減低病毒傳播風險。(醫管局提供)
廁所塞 教職員穿保護衣維修
臨時檢測中心啟用後亦遇到很多實際問題,例如小隊發現旅客見醫生時,習慣將行李擺在醫生枱上、身體前傾與醫生說話,小隊遂在醫生枱前擺多一張枱,讓旅客放行李並增加與醫生距離。她又說,場館內有一個「中央指揮中心」屬非病人區,其餘範圍屬病人區,小隊以一排鐵馬分隔兩區,其後發現職員和旅客會挨着鐵馬或與指揮中心的人對話,不符合安全社交距離,故增加一排鐵馬,兩排鐵馬之間分隔3至4呎。此外,臨時檢測中心運作期間,亞博館廁所曾堵塞,但她當時不在館內,要透過電話教導亞博職員維修前穿保護衣,做好防護措施。
隨着返港人數回落,臨時檢測中心負責為有病徵的家居檢疫者和密切接觸者驗病毒,至4月19日中午停止運作,一個月內共檢測了逾1400個樣本,找到約100宗確診個案。
天水圍醫院副行政總監及急症科顧問醫生李立業稱,若日後再有需要,有信心24小時內重新設立臨時檢測中心,但認為日後再有回港潮機率較低,若是社區爆發,則主要在急症室檢測,未必需設臨時檢測中心。
醫局服務3階段恢復 先重開診斷檢查
應對疫情進入持久戰,醫管局正籌備在服務「新常態」下,分階段恢復非緊急服務。醫管局總行政經理(聯網運作)張子峯表示,首階段會恢復診斷及檢查服務,因診斷結果直接影響病人需否治療,其後會依次開展門診及日間服務,以及住院服務。
本港共879名確診或疑似新型冠狀病毒患者出院,至昨有175人仍留院。醫管局昨在facebook發布片段,張子峯表示,恢復服務最重要的考量是病人、醫護人員的安全,故不能着急。由於疫情不穩定,服務隨時要再削減,「突然開得很快的話,震盪會比較大,對大家不好」。
張指出,醫管局會分3階段恢復服務,首階段重開診斷及檢查服務;其次是門診及日間服務,跟進出院患者;最後會恢復住院服務,包括入院接受非緊急手術的患者,局方會因應感染控制限制住院人數。每間醫院會據實際環境及運作逐步恢復。
消息人士稱,各大專科的統籌委員會需商討及協調重啓服務次序,早前部分醫院曾恢復部分「通波仔」服務,但3月中出現回港避疫潮,服務再中斷;另大腸內窺鏡輪候人數較多,盼可逐步恢復。據悉當局期望5、6月能逐步回復非緊急服務運作。
明報記者
(抗疫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