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原定今年2月2日完結的美食車先導計劃,政府早前宣布延長計劃一年,惟大部分美食車在疫情下未有營運;去年截至12月20日,全部美食車的收入只有87萬元,較2019年大跌逾九成。計劃多年來受營運者批評,有營運者稱疫情下需靠美食車維持收入,亦有營運者以不交牌、不營運以示不滿。學者分析,計劃的經濟效益不彰,政府與營運者同有責任。
據旅遊事務署數字,美食車計劃由2017年2月至去年12月20日,累計總收入約5140萬元,其中逾半收入來自迪士尼樂園的營運場地,有2845萬元。按年劃分,收入按年遞減,去年受疫情影響,更跌至只有87萬元,較計劃首年的2116.8萬元大跌96%(見表)。旅遊事務署表示,去年10月宣布延長先導計劃至今,沒有營運者交還營運牌照,除兩部美食車分別於2019年及2020年退出,目前有13部美食車營運。
翻查計劃的輪替表,只有3部美食車在西九文化區營運,其中Leo經營的Butchers Truck,更曾是唯一的一部。去年疫情爆發,Leo說受場地關閉影響,只能間斷營運,「賺一個月、蝕一個月,未至於倒貼,但收入不穩定」,他說疫情下每日租金由數十至數百元不等,有超過1000元生意額便可收支平衡。
經營者:疫下難找工作
但Leo繼續營運的另一原因是「沒有後路」,他稱美食車原由連鎖餐廳營運,他獲聘為司機兼廚師,約兩年前餐廳有意放棄美食車,他以特許經營形式接手至今。Leo說,疫下難在飲食業找工作,遂繼續營運以掙收入,但去年所蝕已等於早兩年所賺。
對於政府延長計劃一年,Leo稱更無所適從,「件事不清晰多一年」,他原定計劃今年結束後嘗試轉換模式繼續經營,現受車輛及計劃條件限制,設備又開始老化,正疑惑應否增加投資、維修設備等。
另一美食車「有得餃」未有交出牌照,近兩年亦沒營運,政府延長計劃後曾考慮交出牌照的負責人廖震豪改變念頭,「即管睇多一年,如果自己交牌,一定輸晒」。他解釋,參加計劃時須按政府規定改裝車輛,買車、改裝及購買設備等成本為128萬元,他說有退出計劃者只能以低價20萬元賣車給車行。
有得餃:不營運以表不滿
營運美食車須申請特別用途車牌照,廖表示曾有意改裝成商用車使用,但政府未有支援,「計劃開始時,個個政府部門都配合,現在要我們自生自滅」,稱現時每月仍要花2萬元「養車」,希望多等一年,政府會否協助他們改裝或收回車輛。
廖震豪說,過往與其他營運者多次向政府提出改善建議,以增營運者收入,但幾乎都被否決,令他感到「無意思」,指現時不退出、不營運的做法是要表達對政府的不滿。
學者:場地遠離人流 輪替場地不理想
李兆波認同場地遠離人流是計劃弊病之一,他以海洋公園為例,乘坐港鐵的遊人不可能經過美食車的位置,而為顧及食肆租戶利益,美食車不可在鬧市旺區,形成兩難;又指營運者每兩周輪替場地雖達至公平,卻非理想做法。
成效不彰 稱政府營運者均有責
李兆波曾分析營運者的財務報告,認為部分業務分析做得不好。他稱美食車往往投資逾百萬,以最初兩年營運期計算,單是折舊成本,每月已4萬至5萬元,要達收支平衡,平均每日營業額需有5000元,即每月15萬元,但由於美食車定價不能太高,遇上繁忙時間,客人未必願意在戶外排隊,職員亦難以兼顧,種種原因都有礙「達標」。
食肆轉做外賣「搶客」 地點輸蝕經營更難
他說,疫情前表現最好的美食車每月營業額亦只有17萬多元,可見利潤微薄,而疫下一般食肆紛紛轉做外賣,主攻外賣的美食車變相多了競爭者,但在地點輸蝕等因素下經營更艱難。對於政府延長計劃,李兆波認為政府有道義責任,延長計劃以減低營運者的財務成本,特別在折舊方面,但他對美食車前景不感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