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土耳其去年2月初7.8級地震,本港派隊到當地救援,代表衛生署率隊參與的衛生署顧問醫生(家庭醫學)范婉雯,上周五(12月29日)在北京獲國家衛健委「全國援外醫療工作先進個人」表彰。事隔10個月,范婉雯憶起當時情景仍忍不住哽咽,稱記得當時餘震不斷,救人之餘很難保障自身安全,故見團隊成功救人後不禁激動哭泣,「我捉住(救援隊)每個人嘅手,感謝佢哋」。她強調是次獲獎非個人榮耀,「一個人的力量是小力量,但很多人的力量就是大力量」,未來盼可推動更多醫護參與人道救援,尤其希望組織骨科及急症科等醫生參加,讓本港救援隊除了搜救,亦可即場治療。

范婉雯從醫31年,自1992年港大醫學院畢業後便加入衛生署,主要負責培訓家庭醫學醫生急救訓練、統籌重大傳染病如SARS及新冠的檢疫中心醫療站,亦是衛生署少有仍臨牀應診的醫生,在公務員診所提供門診服務。她笑言作為醫生「唔睇症會甩咗啲技術」,因此即使身兼多職仍會應診。

守護隊員身心 傳災場消息傷感
她上周受訪分享獲獎感受,憶及當時初到災區,見有大廈完全翻側,想到10多米高瓦礫下或有「屍海」時心情沉重,餘震不斷亦令她憂心,當時有其他救援隊搜救犬在搜救過程中遇難,負責守護救援隊身心健康的她,要與本港救援隊分享不幸消息、為他們做心理準備令她非常傷心,可幸團隊其後平安救出4人,令她放下心頭大石及「笑得出」,「我們的營地雖已比較安全,但也有很多裂紋,我們離開(回港)時裂紋已大得可以擺隻腳入去……實在好艱辛,先可以搵到佢哋(生還者)而大家冇事」。
人道支援種類多 「有心就得」 辦逾10場分享會
她說首次參與海外人道救援,當時衛生署要組隊,自己有為醫護提供急救技巧培訓,便主動舉手參加。她總結經驗後發現,災區醫療援助有很多不同類型工作,如提供通訊支援、為生還者醫療緊急優次分流,故有心便可貢獻自己,並非如很多人想像般要懂得「鋸腳(截肢手術)」才可參與,「甚至只是喜歡訓練狗狗,亦可幫忙訓練搜救犬」,故署方團隊及消防等回港後已舉辦逾10場醫護及學生分享會,盼可「喚起大家熾熱的心」。
盼專科醫生加入 即場救治
范婉雯形容,今次特區救援隊到土耳其主要負責搜救工作,救出生還者後交由當地醫院治療,國家隊則因有骨科、腦外科、兒科及婦產科等醫生,故有資格提供即場救治,故下一步工作便是為特區搜救隊召募更多醫護。
除了香港隊,國家隊去年亦到土耳其救援,惟范婉雯稱今次未有參與土耳其救援的國家代表獲獎,其餘獲獎者都是代表國家參與其他長期援外工作。她稱,國家隊以月甚至年計,到發展中國家為當地人提供眼科、兔唇手術等服務,亦在當地開設中醫診所,形容工作改變生命,十分有意義,盼累積經驗及人才後可效法國家隊。
首次帶領香港醫療隊參與國際人道救援便獲國家嘉許,被問將來會否有興趣在國際組織,如世界衛生組織等崗位代表國家及香港參與人道救援,范婉雯形容自己「咁多年只做過一份工」,如有機會亦望貢獻更多,惟亦不貪心,望先踏實向前,「不用等政策,先做好自己」。
「唔睇症唔知人病咩」 任職衛署仍應診
范婉雯至今每周抽一至兩天到公務員診所應診,她說作為醫生「一定要貼地」,「唔睇症就唔知啲人病咩、擔心咩」,也為首長級官員提供健康評估。是否有為司局長診症?她笑言「我就冇講過呢啲嘢」 ,強調有提供評估及門診服務,「有啲症睇咗30年都仲繼續睇」。
被問會否有興趣繼續代表本港甚至國家,在國際組織崗位參與醫療事務,就如衛生署前署長陳馮富珍加入世衛後一度任總幹事。范說如有機會,亦有興趣在國際上貢獻更多,但「一個人力量不夠」,所以先希望做好推動工作,鼓勵更多醫護一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