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小嫻兩母女住在90方呎劏房,空間幾乎被灶台、儲物櫃、書桌和碌架牀填滿,但再看一眼,會發現牀邊的鈎織裝飾和枱角的植物,窗邊書桌更是小嫻親手為女兒製作。然而,她曾被這四面牆困住,鬱鬱寡歡,經社工轉介到賽馬會陽光鄰里互助中心,重拾做手工愛好,學習木工,從此家中不時增添溫馨物件,更令她知道「一個人都有能力為阿女創造一個家」。小嫻亦與許多同路人互助前行,一同走出家門,找到自我價值,走到陽光下。
明報記者 楊晨
45歲的小嫻是單親媽媽,生活圍繞13歲女兒。隨着女兒長大,小嫻更着緊女兒學業,經濟壓力亦加重,狹小劏房更令她有抑鬱情緒。女兒上學時,她獨自在家,牀成了唯一活動空間,除了看電視無所事事,「覺得人生冇咩希望,好似等死咁」,情緒不好時更會與女兒發生爭拗。
加入「買餸特工隊」 發揮特長教街坊做手工
在陽光鄰里互助中心,小嫻遇到不一樣的自己——加入「買餸特工隊」,與其他街坊幫助在職劏房家庭選購食材;發揮手工特長,教街坊做鈎織、製作手繩;成為導賞員向公眾分享劏房議題。小嫻說,「買餸特工隊」成員會一同制訂清單、分配購買任務,笑言買餸回來後會「一起洗、一起切、一起包裝,一下就同十幾個家長變得好friend」。
「心情好咗,因為真係做緊有意義嘅事」,心靈蛻變令小嫻更自信,整個人「升呢」。訪問當日,她化了妝,大廈看更讚她彷彿年輕了10歲。小嫻說從前會怪責自己不能給女兒更好的生活環境,如今相信自己有能力給女兒一個家。住所起初只有一張碌架牀,母女不斷添置家具,「所有嘢都係我哋一起建立」。
同路人互助前行 走出鬱悶
小嫻不是孤例,33歲的奇奇亦是同路人,她與丈夫及12歲和7歲的子女住在120呎劏房逾7年。奇奇包攬所有家務和照顧孩子的重任,出現腰患,久坐或站立約半小時便需躺下休息。她擔心家中環境太狹窄影響孩子成長,一度陷入自責。經鄰居介紹到中心,奇奇慢慢發現身邊原來有不少同路人,在互相傾訴的過程中走出鬱悶。她還在中心學會冲咖啡、鈎織和插花等,現在是鈎織小隊的主力軍,常參與籌備工作坊,教街坊鈎織不同物件。
相關文章:退休社工成立時間銀行「仁人友福」 建立長者互助社區 扭轉受助者角色
基層媽盼關注全職主婦健康
奇奇自覺最大轉變是變得自信,稱在中心學到不少知識,有時還可解答子女學業困惑,更敢於發表意見,分享感受。奇奇強調「媽媽呢個角色應該被留意到」,冀政府關注基層家庭全職媽媽健康,資助健康檢查等。
鄰里中心設廚房洗衣房 供劏房戶「閒話家常」
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應鳳秀說,劏房戶難有空間一家人坐下來吃飯聊天,希望提供一個「閒話家常」的空間,與鄰里街坊建立感情,令他們心靈更開闊。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2016年起透過「賽馬會社區廚房」項目,至今支持成立5間社區中心。賽馬會陽光鄰里互助中心於2017年落成,屬計劃下首間中心,負責營運中心的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總幹事吳煜明稱,中心自2017年成立,共有4263名會員、即1579個家庭,至今服務約1500個劏房家庭,留意到劏房戶最需要空間,且大多數人有情緒困擾。根據中心最新服務檢討問卷收集101個家庭的回應,98%人認為計劃提升他們的社會資本,96%兒童表示結交到更多朋友,亦有98%受訪者認為中心舉辦的健康活動改善身心健康。
總幹事:劏房「正規化」 住戶民生需求仍在
吳煜明表示,中心除了提供煮食、洗衣等生活設施,亦提供租務諮詢、團購計劃等支援服務,減輕街坊經濟負擔。他稱劏房戶往往居於「門中門」,較難識別且流轉快,故尋找劏房戶是服務難題。
「簡樸房」規管制度建議方案今日展開公眾諮詢,吳煜明認為「正規化」劏房不代表劏房戶的民生需求不復存在,但相信規管有助識別個案,亦希望能有配套支援措施,指有街坊憂慮規管後需搬離居所,很難找到合適地方。
相關文章:關注精神健康|TNN香港分會組織多個朋輩支援小組 定期聚會療癒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