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兩屆亞運代表華蓮絲(Lindsay Varty)今年初結束歷時7年的全職訓練,但欖球生涯未就此結束。她兼顧多份自由身工作的同時,繼續以兼職運動員參與訓練,冀明年3月助港隊在主場爭入女子十五人世界盃。除了欖球之外,她亦愛走訪一間間老舖,寫下夕陽行業的故事,紀錄舊日香港。
文:黃頴恩、圖:朱安妮
明年3月戰十五人世盃外圍賽
32歲的Lindsay曾征戰兩屆亞運,亦是港隊3年前首度進軍十五人世界盃的成員,今年初考慮到年齡,告別7年全職港將生涯。不過她未言退,續兼職參與每周兩晚的港隊訓練,備戰原定今年3月在港上演的世界盃亞洲區外圍賽。然而賽事因疫情一再延期,現暫定明年3月舉行,Lindsay亦期待再為港披甲,力爭連續兩屆出戰決賽周。
本港爆發第四波疫情,開季僅一個月的本地聯賽,隨政府收緊防疫措施煞停,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亦自45年來首度取消,令Lindsay大嘆無奈。她表示雖已退出七欖港隊,但定會以觀眾身分,在下屆七欖為舊戰友打氣。
「鬼妹」走入老舖 走訪30個夕陽行業
當一張洋人面孔走進老舖,不諳英語的店員大多耍手擰頭,又或者,沒被視作「水魚」已是萬幸,欖球女將華蓮絲(Lindsay Varty)卻憑一口流利廣東話「破冰」,走訪30個夕陽行業,將他們的故事結集成書。欖球和寫作一動一靜,同樣令在港長大的「鬼妹」和這片土地難以割捨,冀以一己所長,為被忽視的文化瑰寶續命。
先旨聲明,「鬼妹」是Lindsay的自稱。訪談個多小時,只覺眼前人絕非「鬼妹」,而是和你我無異的香港人。「媽媽自小帶我去街市,認識食材的中文名,例如焗叉燒要買梅頭,爸爸就愛蒸魚。」英國人爸爸6歲移居香港,媽媽是屬第5代移民的澳門土生葡人,Lindsay和哥哥在英國出生,但未滿周歲已回港。對「華」家而言,「茶記」並非假日文化體驗活動,只是生活日常;如此地道的生活,全因父母認為身為港人,就不應活在「泡泡」自我隔離。
英葡裔後代 英出生港長大
努力學成一口流利廣東話
儘管多自覺是港人,惟深邃的西方輪廓似在唱反調,總被喚作「鬼妹」,曾令她悶悶不樂。Lindsay憶述兒時是好友圈子中唯一白人,因此想把一頭棕髮染黑,又例如到街市買餸總惹來注視目光,要由爸爸開解道:「活出自己的人生,不用在乎別人評價。」年紀漸長,擁港、英雙重國籍的她,學會擁抱自己的與別不同,如今再被視作遊客,亦只一笑置之。
香港女子欖球界以華將居多,港隊和Lindsay效力的球會操練均以廣東話為主,日子有功,如今廣東話水平遠勝哥哥。廣東話每進步一點,都化解身分認同危機多一點,17歲時首次為港隊披甲亦是最佳肯定:「港隊有很多族裔,但只要穿上那件球衣、跑出草地,我們都是來自香港。」
Lindsay今年結束全職港將生涯,現職自由身記者。最初主力書寫最熟行的體育,直至相熟的白蘭花伯伯去世,令她驚覺舊香港文化逐漸消失,決定以文字作見證。這個自稱「識少少廣東話的鬼妹」多次「食檸檬」,花不少唇舌自證並非來打卡的旅客,最終集齊30個傳統行業職人的故事,藉寫書收穫線面、上海理髮的有趣體驗,加強她和香港的連繫。
出書組本地遊介紹本地文化
書名《夕陽餘暉》,因Lindsay希望為夕陽行業帶來希望。出書後,她除了應邀四出分享,甚至獲旅發局訪問,她自組每月兩次的本地遊,帶團走入舊舖。由每個農曆新年向親友分發蘿蔔糕,到正計劃繼續書寫夕陽工業,華蓮絲決心實踐白色肌膚給她的意義:「我不會自稱專家,但希望成為橋樑,助在港外國人打破語言隔閡,亦令青少年欣賞傳統,只有他們關注,這些行業才有機會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