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News

港教師赴大灣區教學機會增 薪酬合理壓力小 助香港生力軍融入灣區

【明報專訊】繼去年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和深圳的香港培僑書院深圳龍華信義學校,今年9月廣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學校,以及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的「姊妹校」東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亦將開學。其中東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位於東莞高埗,提供與廣州同樣的15年教育及課程,現已全面啟動招生工作。學校愈多,師資需求便愈大,現時持有香港教師證書者可在內地執教港澳子弟學校或國際學校,但若要到有收內地學生的學校任教,就要考取內地教師資格證。有港籍教師表示,香港教師待遇雖較好,但教學外還有很多行政工作,但內地發展壓力沒那麼大,發展機遇亦多,相信開關後有更多人想過來。

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創校一周年,300名學生中85%是港籍,另有澳門、台灣及外籍。圖為該校幼稚園同學在上體育堂。(林迎攝)
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創校一周年,300名學生中85%是港籍,另有澳門、台灣及外籍。圖為該校幼稚園同學在上體育堂。(林迎攝)

明報記者 林迎

相關文章:學友社設多項措施支援考生學業及情緒 16%中六生願往內地升學 較去年升5%

薪酬雖遜港但水平更合理

暨大港澳子弟學校任教的港籍教師李梓琳說,她不少香港教師朋友經常要加班到晚上9至10時,除了教學外還有很多行政工作,「在這邊也有,但對比起香港還是幸福啲」,因工作壓力沒那麼大,薪酬雖遜但水平更合理。她也有向朋友談及在內地的工作機會,「如果開關,估計有不少人會想過來,但現在封關,他們因為家人或朋友在香港,下不了這麼大決心」。

另一港籍教師何偉剛在兩地都有教學經歷,他亦稱香港教師待遇較好,依教育局薪級表支薪,但像他這樣去了內地的港籍教師就沒有,「大灣區好幾萬香港學生,十年八年後是建設香港的主力軍,學校能請到優秀的香港老師來內地,這些未來的香港生力軍就會更好融入灣區」。

相關文章:教師身心健康調查丨85% 教師工作壓力大 3 大壓力來源分別是網上授課、追進度,仲有……?

優質港式教育服務吸引港人遷居入讀

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校長鄭景亮(King sir)認為,有多間學校落成正說明市場有此需求,各校模式不完全一樣,彼此雖有競爭關係,「這和參與奧運的精神一樣,大家都是為了追求一個理想:提供好的教育服務」,如果香港人知道大灣區也有優質港式教育服務,或會更願遷到這裏居住。廣州校舍第二期亦正在擴建,今年9月可再多收超過300名學生。

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校長鄭景亮盼望更好融入香港教育體系,正向香港教育局申請成為註冊學校。(林迎攝)
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校長鄭景亮盼望更好融入香港教育體系,正向香港教育局申請成為註冊學校。(林迎攝)

今日是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創辦一周年,King sir既高興於有機會在大灣區辦好一間銜接國際、聯通香港的港澳子弟學校,同時抱憾於港府遲遲未推動將學校納入香港教育體系。他最希望能將學生培養成有科技觸覺、能與內地和世界溝通的「未來灣區主人翁」,讓大灣區的港澳子弟學校能更好與香港教育體系銜接,解決家長對子女升學考試的關切。

「鄭校!」「你點啊?隻手做咩啊?生濕疹啊……早啲瞓覺啦!」King sir走在校園,就像明星出場,無論高低年級的學生都想與他搭訕。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由暨南大學攜手香港維港教育集團、東莞伊頓教育集團於去年3月創辦,是內地首家提供「幼稚園—高中」15年教育的港澳子弟學校,現時已有近380多名學生就讀,當中85%為港籍,15%是澳門、台灣或外籍。King sir說,過去不少港人赴內地工作,與配偶子女一同生活,早已作為「大灣區居民」落地生根,雖然廣東有公立學校開設「港澳子弟班」,但只提供內地課程。

相關文章: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積極招聘港籍教師 早着大灣區教學先機 事業展新天

幼園到高中一條龍 有DSE有IB

「我一直十分強調『隨遷性』。」King sir說,港澳子弟可能會隨父母回流香港、或是留在內地,有些高端人才更可能移民海外,所學課程必須與國際高度銜接,因此該校在K-12階段提供「IB(國際預科證書課程)+港澳融創課程」,高中階段則教DSE,升學時可獲香港、內地和海外多間大學認可。

曾任培正中學副校長的King sir,因感香港教育界價值觀於2019年後受很大衝擊,毅然放下教育工作,「本來有意在大灣區從事體育與科技相關事情,但又發生疫情」。去年5月他獲前輩推薦出任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校長,「既然本來就有意來大灣區,不如趁這機會先了解情况」。

科技語言體育並重 初中教3D設計

再任教職,King sir不斷思索學校方向。他辦公桌上放有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他說是想研究箇中有何關於教育的新政策;暨大港澳子弟學校的三大教育方針科技、語言及體育,亦是他研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後制定。「未來在大灣區城市生活的人有什麼特質?比如科技是大灣區發展方向,那麼這裏的人才一定要在科技方面有觸覺、有能力。」King sir透露,學校有意與內地高水平軟件公司合作,將3D設計程式改成初中教學課程,讓學生接觸3D建模、3D打印,有所了解後則可考慮未來會否向科技方面發展。

又例如《規劃綱要》提到大灣區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King sir則鼓勵學生在中英文之外應學習多一門「一帶一路」語言。「以前香港的優勢就是語言上容易與西方對接,我們學校也堅持有一個高水平的英語環境,因為大灣區作為中國的南大門要與世界各地溝通,英文仍佔主導地位。」但他認為長遠還未足夠,鼓勵校內外籍教師多講「第三語」,「學校有巴基斯坦籍的科學老師,有意大利的體育老師,我對體育老師說,你教田徑的時候多用些意大利文,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多過兩種語言」。不過King sir表明無意強制學生學中、英以外語言,「到他們真的提出有興趣,那我們就組班,做課外活動興趣組」。

相關文章:【大灣區就業】前海推扶持措施資金補貼 大學畢業生月贈5000元 港青創業每年5萬元

鼓勵多學「帶路國」語言 繁體求識不求寫

此外King sir亦認為,學生既然身處內地,周邊生活環境都是用簡體字,故會採用簡體字教學,否則他們日常接觸簡體字,學校卻學繁體字,「我們不想搞到小朋友混亂」。但這不等於學校完全放棄繁體,「我們會在小學階段開始教認繁體字,不要求識寫,但要認得」,他亦要求小學到中學的同事,安排每個年級每個階段學生都要認識一批字詞,「包括英文、繁體字、簡體字、拼音4種」。這種做法除讓學生不會完全忘卻繁體字,也是考慮到DSE試卷採用繁體、又容許考生以簡體作答的機制。

暨大港澳子弟學校重視體育,課餘時間可見不少同學利用各處場地鍛煉身體。(林迎攝)
暨大港澳子弟學校重視體育,課餘時間可見不少同學利用各處場地鍛煉身體。(林迎攝)

學校亦注重「體教合一」,King sir以港隊泳手何詩蓓和混血冬奧金牌得主谷愛凌為例,認為傳統教育和體育不相悖,若運動員知識水平高,心理、戰術方面都會提升;對學生而言,多參加體育運動可增強抗挫能力,「在球場上做到最好,但輸了也不緊要,提升自己下次再來過」,這也是為何校內四處可見學生下課後打羽毛球、籃球、跑步等。

相關文章:大灣區就業 | 摸熟內地7類熱門App 衣食住行助融入灣區生活

聘港師教港課未入體系 須自修生報DSE

「這裏的學生與香港完全無分別。」說到學生,King sir笑了,「有的學生十分優秀,一眼就看得出來」,也有因疫情之故,一年多沒上實體課堂,秩序紀律需不時提點。創校一年來,疫情對學校工作影響也不小,從最開始招聘教師,到現時校園管理都受挑戰,例如早前深圳、東莞防疫升級,來自這兩市的學生周末不得返家,教師亦要多加陪伴。

香港第五波疫情爆發後,學校亦收到不少查詢,「很多小學生家長問可不可以上來讀兩年、之後派位返香港的中學?我唯有話『唔得』」。King sir感嘆,雖然請的是港師、教的是港生、用的是香港課程,但至今未被納入香港教育體系。學校已提出申請成為香港註冊學校,但未獲正面回覆。King sir說,若非香港註冊學校,學生只能以「自修生」報考DSE,倘遇上疫情等特殊情况導致DSE取消,便無法以校內評估分數作為成績,令他的學生因制度不通融而只能等多一年再報考。

G10(高中一年級)同學王雨薇的媽媽張女士便對本報說,很希望孩子能在本校考DSE,雖然女兒還有兩年才畢業,但「未來很難說,你看疫情轉眼都已經兩年了」。King sir說已和香港考評局交換意見,對方稱考慮中,但短期內未能成事,因涉及監考、試卷保管運送等操作問題。考評局回覆本報稱,內地舉辦DSE試場牽涉多項複雜因素,如政策、考試運作、試場安排等,目前仍在研究相關安排。

相關文章:大灣區就業丨深圳培僑聘80港人教師 將助考內地執教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