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News

本港人力推算報告:2028年短缺18萬勞動力 熟練技術人員佔三分之一

【明報專訊】政府估算本港勞動人力短缺料將加劇,昨公布「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推算2028年勞動力缺少18萬,「熟練技術人員」佔其中三分之一,有約6萬空缺。倘以產業劃分,建造業料最缺人,將現4.5萬至5.5萬個空缺,如以「八大中心」計算人手,則最缺科技、人工智能等人才。勞工及福利局長孫玉菡稱考慮輸入年輕外勞「無可避免」。有商會支持簡化輸入外勞,但勞工界議員表示,外勞已衝擊部分行業的本地勞工就業,籲當局三思。

勞福局昨公布「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推算2028年人力缺口將擴至18萬,「熟練技術人員」尤其嚴峻。局長孫玉菡表示,本港的最大挑戰是人口老化,即使熟練技工願「捱多陣」延後退休亦難阻缺口,當局考慮輸入年輕外勞「無可避免」。(李紹昌攝)
勞福局昨公布「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推算2028年人力缺口將擴至18萬,「熟練技術人員」尤其嚴峻。局長孫玉菡表示,本港的最大挑戰是人口老化,即使熟練技工願「捱多陣」延後退休亦難阻缺口,當局考慮輸入年輕外勞「無可避免」。(李紹昌攝)

最新一份「2023年人力推算」以2023年為基準年,推算5年後的人力供求。報告推算,2028年的人力需求將增至375萬,屆時人力缺口將從去年的5萬大幅擴至18萬。4類職業組別中,以「熟練技術人員」最缺人,即包括屋宇機電設施維修技工、升降機/自動電梯技工等,其後3類依次為「非技術人員」、「服務從業人員」及「經理、主管及專業人員」。

報告推算,2028年的人力需求將增至375萬,屆時人力缺口將從去年的5萬大幅擴至18萬。
報告推算,2028年的人力需求將增至375萬,屆時人力缺口將從去年的5萬大幅擴至18萬。

熟練技工中位已50歲 將缺6萬

報告另載列17個選定產業人力情况、高需求職業及重要技能等,分成「八大中心」指向產業及9個關鍵產業兩類。以八大中心計,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及國際航空樞紐的人力短缺最嚴峻。以關鍵產業計,建造業最缺人,料2028年將現4.5萬至5.5萬個空缺。

相關文章:香港建造學院 培育「知識型」專才 發揮工匠精神 邁向數位化建造新紀元

孫玉菡表示,本地勞工市場的最大挑戰是人口老化,65歲或以上人口將從去年的23%增至2028年的28%,各類勞工的中位年齡將更高。他以最缺人的「熟練技術人員」為例,此類勞工的年齡中位數已達50歲,即使他們願「捱多陣」延後退休,亦難阻勞動人口「斷裂式下跌」。

孫玉菡稱老化嚴峻 延退休難助

孫玉菡又說,政府將加強培訓,吸引多些本地年輕人入行,甚至是中年人轉行,惟中長期的人力缺口大,加上人口老化嚴峻,當局「無可避免」需考慮輸入外地勞工,尤其是技術工種專才,填補「熟練技術人員」缺口。他承諾,輸入外勞將「做得盡量穩妥小心」,盼「切切實實做到本地工人優先」。

勞工及福利局昨公布「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推算2028年的人力缺口將擴至18萬,將考慮輸入外勞以填補空缺。局長孫玉菡(中)表示,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對未來職場「帶來很大衝擊和改變」,有助減少約一至兩成人力需求,惟人力缺口仍「嚴峻」。左為副秘書長(人力)關婉儀,右為研究組主管陳國輝。(李紹昌攝)
勞工及福利局昨公布「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推算2028年的人力缺口將擴至18萬,將考慮輸入外勞以填補空缺。局長孫玉菡(中)表示,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對未來職場「帶來很大衝擊和改變」,有助減少約一至兩成人力需求,惟人力缺口仍「嚴峻」。左為副秘書長(人力)關婉儀,右為研究組主管陳國輝。(李紹昌攝)

商界倡簡化輸勞 勞界:不應擴

廠商會會長盧金榮表示,新冠疫後勞動力供應緊張的情况沒顯著改善,不少行業仍「請人難」,促請政府續擴大「人才清單」,並改善「補充勞工優化計劃」,精簡申請程序、加快審批速度,並就輸入勞工的薪金要求提供更大彈性。

勞工界立法會議員周小松則認為毋須再擴大現行輸入外勞計劃,他稱部分行業的本地工人就業已受外勞衝擊,以飲食業為例,目前已從外地輸入數千名侍應生及廚師,反問「香港有幾多酒樓?」周小松又稱,本地勞動參與率遠低於鄰近地區,「倘提高10個百分點,也有多30萬人,覆蓋18萬人的缺口不在話下」,促政府先鼓勵本地人重返職場,如多推展「再就業津貼試行計劃」等,而非一味靠輸入勞工。

學者批政策矛盾 籲平衡比例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葉兆輝表示,政府的人力政策「有時有些自相矛盾」,一邊廂出錢鼓勵本地青年往大灣區發展,另一邊廂卻輸入外來人才。他稱,輸入外勞的最大原則是不會削弱本地工人福祉,「但實際上就是有受影響」,認為政府需「很小心去做」。葉兆輝說,社會有外來勞工、人才是好事,但要把握好本地與外地勞工的比例,否則「好像香港就已不是香港這樣」。他呼籲政府多着意留住港人,「至少令到港人感到被珍惜、被重視」。

相關文章: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 跨學科專業融合 啟動年輕人無限創科夢

香港八大中心定位人力短缺:創科與航空領域缺口最大

去年《施政報告》提到鞏固和發展本港八大中心定位,按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料2028年「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及「國際航空樞紐」人力供求差額最大,各欠1.8萬至2.3萬人。選委界議員吳傑莊指出,本港STEM教育起步遲,料短期內需引入更多高才及優才,中長期則需培育更多本地人才,包括協助被取代工種人員轉投創科界,以填補人力空缺。

勞福局長孫玉菡昨預計,2028年本港對資訊科技和數碼化人員、數據分析師等高端人員需求增加而短缺明顯,以創科業短缺率最大,料5年間人力增長是六成。具創科背景的吳傑莊稱,目前創科界人手短缺是數以萬計,其中以程式編寫及系統開發、數據分析、項目管理等較嚴重,導致本港約100間孵化器,不少均在外地建立基地及將人力「外包」。

相關課程:城大數據科學學院 課程跨界融合 成就兼備AI數據科學專才 各領域盡展潛能

航空界:維修缺人嚴峻 應專業化

機場三跑系統本月底啟用,就「國際航空樞紐」人力方面,孫王菡稱2028年較2023年增45%人力需求,反映三跑系統投入服務後人力需求會增加。香港民用航空事業職工總會主席李永富昨稱,目前航班恢復至新冠疫前約八成,以業界人手恢復至約九成下足以應付運作。他稱業界各工種仍有空缺,維修技工情况較嚴重,相信現時年輕人機會多,加上相關工種需輪班,故青黃不接已持續10多年。除薪俸福利,他認為業界要專業化工種,增加入行誘因。

相關文章:機場三跑將啟用 帶動飛機維修人員黃金機遇 持續進修迎新科技、新機種挑戰

報告已推算AI取代部分人手 孫:再培訓局將開更多課程

另政府昨預計,本港人力短缺在2028年將上升至18萬人。因應近年人工智能(AI)應用愈趨普及,勞福局長孫玉菡稱,人力推算報告已計算自動化和AI應用的因素,推算很多行業的人力需求已減少10%至20%。他說,受諮詢的業界不是將AI「神化」,並非要求員工成為AI專家,而是要懂得使用AI,協助員工在行內找到新定位,而僱員再培訓局未來會開辦更多課程,「你不懂用可能找不到好工作,你懂得用機會便會增多」。

孫玉菡表示,不用太擔心AI會取代人,以前電腦面世時大家也擔心被搶走工作,認為勞工可學習AI技術應用,提升競爭力。

孫玉菡預計,2028年市場強調數碼應用能力,尤其分析數據及運用AI知識;而AI風險專家及自動化工程師等將愈趨普及,料不少行業數年後會面對數碼化轉型及應用AI增加生產力。勞福局主管(研究組)陳國輝舉例,市民外出吃飯時,部分食肆改由食客網上「落單」,故報告推算日後人力需求只是約八至九成。他說,報告僅推算5年後而非10至20年後的情况,故不會預期相關科技應用有「翻天覆地轉變」。

原文網址:https://news.mingpao.com/pns/%e6%b8%af%e8%81%9e/article/20241115/s00002/1731609268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