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帶着學員外出派傳單,甫上巴士各人分開坐,卻迎來周遭奇異目光,不少人不願坐在學員旁邊,蕙姑娘把一切看在眼內,暗忖「為何你們咁驚?會不會是你們還未認識他們?」多年前的一幕,驅使她想努力改變別人的想法。歲月悠悠,這位工場「媽媽」已在庇護工場服務智障和殘疾人士近三十載,她不願學員只局限於體力勞動工作,近年在工場開拓手工藝品牌,將學員和作品帶到社會,只盼大眾支持和接納他們。

明報記者 陳柔雅
踏進基督教懷智服務處朗藝坊,桌上放滿絲帶和材料,一班學員坐在桌前為母親節的花束趕工。51歲患中度智障的鑑昌,垂頭把紫色絲帶逐一摺疊成花瓣。記者問他清晨何時回到工場,他抬頭後呢喃細語,人稱蕙姑娘、56歲的基督教懷智服務處業務主任陳吳淑蕙問記者:「你聽不聽得明他說什麼?他會說自己七點八出門口。」

鑑昌早於1990年加入工場,是最早期學員之一。他在八兄弟姊妹中年紀最小,惟雙親先後離世及家人因病無力照料,10多年前安排他入住神召會宿舍,逢周一至五回工場工作。蕙姑娘說鑑昌最擅長拉唧車裝貨和卸貨,也最愛跳舞、打功夫和舞獅。歷年照顧無數學員,但她仍記得各人的故事、習慣和喜好。
相關文章:不一樣的母親節|IVE舊生受母親患病經歷啟發 開發AI系統分析患抑鬱症風險 冀助早期篩查病情
偕子當義工 難忘院友熱情
蕙姑娘昔日任職診所助護,有次獲朋友邀請到朗屏宿舍為聖誕聯歡會做義工,才接觸智障人士。當日,她帶着年僅3歲兒子到場,院友熱情相待,令她難忘,「他們好純好真,好得意㗎,讓我開始思考會否可以找到這樣一份工作」。
1996年她加入服務處,3年後調至朗藝坊。朗藝坊接收年滿15歲輕度或中度智障或殘疾人士,她憶述初期最大挑戰是與自閉症學員相處,曾有學員在工場包裝餐具,她提醒該學員將物品放好,沒料對方突脫掉鞋子朝她飛擲,但該學員亦隨即不斷以手勢示意抱歉,她深信對方並非蓄意,事件令她反思,希望自己更認識自閉症學員特質。
相關文章:【大灣區就業。職場共融】京粵瑰麗酒店提供50實習職位 助殘障人士回饋社會 NGO:心智障礙者狀况不同 真正就業需經漫長適應期
手工藝代勞動工作 邊做邊學
最初蕙姑娘通常帶學員外出派傳單、洗車或清潔,但她希望發掘學員的另類潛能,在工場經理鼓勵下,對手工藝一竅不通的她邊做邊學,在工場開拓手工藝。由麵粉黏土、陶瓷、布藝到花束,2017年建立手工藝品牌「元聚」,發展成新業務。她帶着學員外出擺檔和參加展銷活動,讓社會認識他們的手作,「有很多市民讚他們,他們都好開心」。
轉眼逾四分一世紀,蕙姑娘自言從沒想過在工場服務這麼多年,留下來只因「對他們有份情」,彼此情同家人,也像朋友,鑑昌甚至稱她「媽咪」。學員回到工場總會與她分享,大至家庭煩惱,小至吃什麼早餐。早年聖誕節,她總收到學員親手寫的聖誕卡,貼滿辦公室,珍之惜之,她打趣說:「𠵱家無喇!變晒WhatsApp。」
蕙姑娘丈夫3年多前病逝,他生前常到工場做義工,與學員感情要好。蕙姑娘曾因丈夫病重在工場默默垂淚,有學員見狀也落淚,遞上紙巾開解她說「陳生無事㗎」,讓她不至孤單。尚餘4年便要退休,蕙姑娘未離別已感到不捨,「我放假都會掛住他們」,打算日後當義工,以另一身分繼續陪伴學員。「我希望社會支持和接納他們,我覺得真的是人人平等」,捧着學員為母親節一手一腳製作的花束,蕙姑娘如是說。
學員老齡化 工場轉型室內作坊增運動閣
落戶元朗朗屏邨34年的基督教懷智服務處朗藝坊,許多智障或殘疾學員早於1990年代加入。時至今日,該庇護工場有45%學員已屆50歲以上,最年長80歲。隨着學員老齡化,工場近年開始轉型,盡量為年長學員尋找毋須日曬雨淋的工作,同時減少工時,安排每日做運動,保持健康。
設單車機跑步機 「望學員健康免入院舍」
工場一隅近年增設運動閣,擺放單車機、跑步機等器材,安排學員做運動,蕙姑娘說,除學習新技能,「最希望學員身體健康,繼續有自理能力,日後不需要入院舍」。
初期工場轉型曾遇困難,蕙姑娘笑言學員已習慣在工場工作,有學員甚至在周末偷偷回來在窗外探頭看工場,起初部分學員被安排做運動或減少工時,曾誤以為「被人炒」,結果職員要花時間解釋安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