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News

明報。香港文化論壇|文體旅局冀建完善生態圈 業界指年輕藝術人才缺支援

【明報專訊】由《明報》舉辦的「香港文化論壇」,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致辭時說,香港有條件成為亞洲獨一無二的文化藝術中心,與倫敦及紐約「鼎足三立」,他期望香港在可見未來,舉辦世界級國際文化高峰會。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副局長劉震表示,政府會積極吸引內地和世界知名文博機構匯聚香港,積極拓展本地文化藝術觀眾群及培養藝文欣賞風氣,構建完善文化生態圈。論壇吸引不少業界出席,問答交流環節論及學生的藝術教育工作,M+教學及參與策展人梁之之認為,除了直接從學生入手,教師培訓及家長體驗亦十分重要,應提供家庭教育活動,令家長在親子時間仍有空間去思考及想像藝術。

唐英年:港有力成亞洲文化中心

唐英年在論壇上提出對香港文化產業發展的4點希望,包括成為亞洲獨一無二的文化藝術中心、成為另一個經濟發展火車頭、為廣大年輕人提供創業或終身就業機會,以及說好中國故事。他說,受惠自由營商環境、法律及物流優勢,加上藝術品進出口零關稅等,均有利人才、收藏家及資金進出,認為香港絕對有條件成為亞洲獨一無二的文化藝術中心。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在《明報》「香港文化論壇」致辭時提到,香港文化產業已進入「收成期」,本地硬件準備就緒,軟件亦相繼出台,為向世界說好「中國故事」,期望未來能在港舉辦世界級國際文化高峰會。(鄧家烜攝)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在《明報》「香港文化論壇」致辭時提到,香港文化產業已進入「收成期」,本地硬件準備就緒,軟件亦相繼出台,為向世界說好「中國故事」,期望未來能在港舉辦世界級國際文化高峰會。(鄧家烜攝)

唐英年引用2021年的統計數據,稱香港的藝術品、珍藏品和古董貿易總價值666億元,較2017年增3倍。2021年香港文化及創意產業的增加價值為1248億元,對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貢獻為4.5%,從事文化及創意產業的就業人數逾22.5萬。他表示,文化藝術涉及創作、表演、管理、行銷等不同層面,當生態圈壯大時,可為社會創造許多就業和企業發展機會。

相關文章:策展人成觀眾、藝術家橋樑 進修躋身藝術文化產業

文體旅局:政府已訂策略方向

劉震表示,政府一直銳意發展文化藝術及創意產業,已制定清晰政策及訂下發展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策略方向,並投入大量資源配合。他說,政府會着力推動藝術科技的應用,積極培養人才,並會推動香港與內地及海外文化機構交流合作,吸引各地知名文博機構匯聚香港。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副局長劉震昨出席《明報》「香港文化論壇」開幕儀式,提到政府會着力推動藝術科技的應用,積極培養人才。他說政府一直銳意發展文化藝術及創意產業,已制定清晰政策及訂下發展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策略方向。(鄧家烜攝)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副局長劉震昨出席《明報》「香港文化論壇」開幕儀式,提到政府會着力推動藝術科技的應用,積極培養人才。他說政府一直銳意發展文化藝術及創意產業,已制定清晰政策及訂下發展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策略方向。(鄧家烜攝)

業界稱年輕藝術人才支援不足 需兼職教畫維持生計

論壇環節「收藏與文化藝術對談」提到業界期待有何政策支援,香港畫廊協會董事及名譽主席、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 畫廊創辦人李安姿認為對年輕藝術人才支援不足,有人畢業後並非參加展覽,而是兼職維持生計,一兩年後仍在教畫。富藝斯拍賣行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資深專家及總監方瑀璠表示,疫情令傳統藝術體驗「冇咗」,不同活動需延遲或取消,但虛擬平台應運而生,未來宜利用科技幫助藝術家及藝術機構。

相關文章:嶺大「數碼藝術及創意產業系」打造跨界別人才 多元領域發揮藝術和商業價值新智慧

業界指學業壓力礙學生接觸藝術 大專藝術課程與現實脫節

談到人才培訓,「典亞藝博」及「水墨藝博」創辦人及總監黑國強認為,香港應要先找到合適定位,再集中發展,例如中西文化活動等,以爭取話語權。負責主持的亞洲藝術文獻庫資深研究員翁子健認為,大專院校的藝術課程教學及業界的真實需要出現脫軌,「畢咗業都唔係好知個世界係乜樣」,又認為當機構與外國合作時,不應覺得是「幫手」,而是向他們「取經」。

M+教學及參與策展人梁之之認為,除了直接從學生入手,教師培訓及家長體驗亦十分重要,應提供家庭教育活動,令家長在親子時間仍有空間去思考及想像藝術。

HASS Lab 藝術家白雙全認為,藝術應是一種本能,「你肚餓想吃東西,坐下來就要呼吸」,但學生的藝術想像卻只來自藝術課,分數制令學生認為藝術只是種知識,並非感應及感知,他認為藝文及教育界「仲有很多工夫要做」。大館古蹟及藝術館資深策展人郭瑛提到,有些教師希望帶學生出參觀展覽接觸藝術,但基於考試壓力不能成事。她認為可透過設計簡單教學工具,在最基本層面引起學生興趣,讓他們在日常環境亦可有得着。

相關文章:打造集藝術、文化、科技於一身人才 仁大新課程重藝術創作、文化意涵前瞻未來

關注受眾稀少 藝文傳媒難生存

有出席者關注傳媒在藝術文化上的角色。白雙全認為香港專門推動藝文的傳媒不多,藝術新聞學(Arts journalism)及批判學亦未有打好基礎,而文學與藝術息息相關,但即使有媒體用心在文學上,但基於受眾稀少亦很難生存,「有啲受資助嘅文學團體,係一疊疊期刊去丟」。

郭瑛則認為傳媒能直接接觸大眾,但傳媒報道展覽時往往只集中在開幕環節,「無機會透過傳媒的口,用大眾都明白的語言,去講behind the scenes,或者這個藝術家是什麼人,他有什麼故事」。她認為報道如非只集中事件發生,深入挖掘事件,藝術便有更多空間傳播予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