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News

明報。香港文化論壇|政府西九4方向4希望 業界倡整合資源 培育更多人才

【明報專訊】《明報》主辦的「香港文化論壇︰藝術與收藏的對話」於上周三(9月27日)舉行,論壇分兩節,第一部分主題為「收藏與文化藝術對談」,第二部分主題為「文化藝術培養對談:如何與大眾對話」,分別邀請收藏界人士、策展人及藝術家對談,多名講者特別提到培育人才及擴大觀眾群的困難;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致辭時表示「對文化界的發展感到樂觀」;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副局長劉震表示,香港獲國家定位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是對香港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的肯定和着力支持,將為業界帶來源源不絕的發展機會。

《明報》主辦的「香港文化論壇︰藝術與收藏的對話」於上月27日舉行,一眾嘉賓在會上合照。前排左起為團結香港基金旗下中國文化研究院院長邱逸、香港中華總商會文化委員會常務會董副主席陳光明、中聯辦宣傳文體部副部長林枬、世界華文媒體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張怡嘉、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明報》總編輯陳錦強、文體旅局副局長劉震、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史立德、香港藝術中心藝術節目委員會主席劉文邦;後排左起為海洋公園市務經理吳偉琪、大灣區共同家園青年公益基金副行政總裁龔明明、香港-東盟協會總幹事謝昭暉、藝術家白雙全、大館古蹟及藝術館資深策展人郭瑛、M+教學及參與策展人梁之之、亞洲藝術文獻庫資深研究員翁子健、富藝斯拍賣行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資深專家及總監方瑀璠、「典亞藝博」及「水墨藝博」創辦人及總監黑國強、香港畫廊協會董事及名譽主席李安姿、大灣區香港中心傳訊總監廖靄儀、莎莎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企業傳訊及投資者關係經理李凱琳。(黃志東攝)
《明報》主辦的「香港文化論壇︰藝術與收藏的對話」於上月27日舉行,一眾嘉賓在會上合照。(黃志東攝)

明報記者

唐英年:4個希望 弘中華文藝

近日政府宣布,唐英年將續任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任期兩年。唐英年認為,根據過往經驗,香港文化界未來發展樂觀,並提出「四個希望」。第一,希望香港成為亞洲獨一無二的文化藝術中心,和紐約、倫敦三足鼎立;第二,希望香港文化界產業可成為另一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認為文化產業已吸引外地遊客來港消費;第三,希望香港文化產業可為廣大年輕人提供創業或終身就業機會;第四,希望香港文化產業可說好中國故事。

文化論壇當日,明報向來賓派發文藝副刊《開眼》的試閱版。(黃志東攝)
文化論壇當日,明報向來賓派發文藝副刊《開眼》的試閱版。(黃志東攝)

他表示,由於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有更廣闊發展空間,以「一國兩制」優勢、開放包容的氣氛,匯聚東西思想,可成為世界各方走進來認識中華文化、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他認為香港文化產業已進入「收成期」,本地硬件準備就緒,軟件相繼推出,西九文化區作為重心,坐擁代表古、今、中、外四大元素,可弘揚和傳承中華文化藝術,「持之以恒,細水長流,不斷滲透,不斷推廣」。

相關文章:明報。香港文化論壇|文體旅局冀建完善生態圈 業界指年輕藝術人才缺支援

文體旅局:搭國際級平台 朝4個方向前進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副局長劉震表示,政府一直銳意發展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已訂立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策略方向,並為此制定清晰政策及投入大量資源配合,政策朝着4個方向前進:第一,希望發展更多世界級文化設施,包括去年《施政報告》提到的「十年文化藝術設施發展藍圖」;第二,推動藝術科技應用;第三,積極培養人才;第四,推動香港和內地,以至海外文化機構的交流合作。他說,各大視覺藝術博覽會已在港舉辦多年,政府將於明年首次舉辦「香港演藝博覽會」,搭建國際級平台,並已於今年4月正式推出「文化藝術盛事基金」,支持國際和大型文化藝術活動落戶香港,繼續促進香港發展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黑國強:資助門路多 拓源仍需認真談論

黑國強為「典亞藝博」及「水墨藝博」創辦人及總監,同時身兼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推廣委員會主席等公職,他認為現時政府政策問題,在於即使資助制度更普及、更多人參與其中,最後資助仍是杯水車薪,即使新冠疫情期間藝術家能勉強維持生計,但如何開拓資源還待認真談論。他認為香港藝術資助制度「門路很多」,政府有幾個相關政策局,民間有基金和團體,大學亦有獎學金制度,但重點是整合成一個「指導性的方向」,讓資助能短期或長期地化成推動香港文化產業前進的力量。

論壇討論期間,多名講者不約而同指出培育本地文化藝術人才的困難。黑國強認為,除缺乏藝術家和策展人,藝術人才專業程度不足,亦缺少文化媒體及藝術評論;又指作為活動策劃人,留意到香港文化產業由不同界別組成,而其中「藝術公關和文化推廣」雖無專屬公司,但已有一定數量的人才,可發展起來。

相關文章:打造集藝術、文化、科技於一身人才 仁大新課程重藝術創作、文化意涵前瞻未來

畫廊協會:藝術生缺機會 畢業先尋兼職

藝術家方面,香港畫廊協會董事及名譽主席、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畫廊創辦人李安姿表示,其畫廊自2008年開立舉辦90多個展覽,近年代理約20多名來自香港、內地及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包括畫家陳景朗、張子軒等,當中本地藝術家不少是20多歲至30多歲。她觀察到,香港年輕藝術家其中一個面對的困難,是如何認識和進入藝術市場,很多藝術系學生畢業後,首先做的不是尋找展覽機會,而是找兼職,而可能在畢業3年後準備個人展覽期間,仍要教畫畫及做兼職。

在支持年輕藝術家政策上,李安姿舉例,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為藝術家提供租金相宜的工作室,讓他們有穩定創作環境,是非常好的政策。富藝斯拍賣行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資深專家及總監方瑀璠稱,疫情期間線上拍賣交易甚多,認為可繼續利用虛擬平台幫助年輕藝術家及其他藝術機構。黑國強則認為,在香港難以留住人才,但亦有不少人回流,運用自己對族群的認知和環境的熟知,包括語言、思想、傳統等,爭取說好香港及中國故事的話語權,香港藝術家要找到合適定位,如創作中西文化共融的作品,並適時轉型。

相關文章:廣告行業工種多元化 3大入行條件 創意、熟悉不同平台、高度應變力

HASS Lab藝術家:拓大眾想像 小組織媒體貢獻大

HASS Lab藝術家白雙全認為,香港人對藝術的經驗和想像增加,是很多小型組織的功勞,如深水埗複合藝文創意空間「合舍」和大南街一帶已成「文青」聚腳點,這讓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對藝術有更多連繫和想像;而媒體如《明報》副刊「星期日生活」等,也創造出藝術家與大眾直接、平等互動的系統;又如藝術家程展緯視「掃街」為藝術的論述,也拓闊大眾對藝術的想像。

不少嘉賓對培養藝術人才前景感到擔憂,白雙全認為藝術家其實是「用藝術方法來想像的人」,所以藝術家可做任何工作,正如他畢業時找不到工作,在報紙上創作,試驗藝術與媒體的可能,可能10年後藝術與社福機構及社工一起工作,藝術家可以不斷創造新事物。另外藝術家傾向做個人創作,他相信藝術家若能聚集起來,會為文化界帶來新方向和想像,亦對社會有更大影響力。

藝術家白雙全分享什麼是藝術家思維時,介紹自己其中一個藝術計劃的想法源自地圖書因書脊造成,使部分地標無法被看見的「狹縫」。他將藝術創作的點子帶入學校,請學生從消失於書脊夾縫中的內容想像及創作故事,並說明通過藝術可以達至社會創造。圖為學生按書本「狹縫」創作的文字和圖畫。(黃志東攝)
藝術家白雙全分享什麼是藝術家思維時,介紹自己其中一個藝術計劃的想法源自地圖書因書脊造成,使部分地標無法被看見的「狹縫」。他將藝術創作的點子帶入學校,請學生從消失於書脊夾縫中的內容想像及創作故事,並說明通過藝術可以達至社會創造。圖為學生按書本「狹縫」創作的文字和圖畫。(黃志東攝)

相關文章:M+開幕帶動藝術文化人手需求 新一代策展人必備4特質

M+策展人:探索藝術教育的可能

M+教學及參與策展人梁之之表示,M+不少教學人員是藝術學生或畢業生,他們除了做創作,也嘗試向藝術教育方面發展。

M+的社群為他們提供機會探索藝術教育的可能;同時M+亦設實習計劃,培育實習生成為專業博物館人員,實習生可接觸策展、教學,以至藏品修復、管理等專業範疇,亦可在M+的商店實習,了解如何策劃結合零售和文化的活動,以及博物館營運,讓希望從事博物館行業的學生對工種有更多選擇,亦會定期為年輕人舉辦職業講座。

大館策展人:借鏡星洲 邀資深策展人育新血

身為策展人,大館古蹟及藝術館資深策展人郭瑛表示難以回答年輕人如何進入「策展」這行業。本身是大館古蹟及藝術館資深策展人的她認為,實習和成為導賞員只是第一步,與策展仍有一段距離;即使藝發局新苗計劃能為新晉策展人提供做第一個展覽的資源,但若要做野心更大、達國際水準的展覽,這一大塊香港是欠缺的。

郭瑛稱可借鑑新加坡,她曾與當地年輕策展人討論,得知新加坡當地有邀請外國博物館館長或資深策展人擔任導師的做法,認為類似政策或能為年輕策展人提供發展機會及方向。

相關文章:策展人成觀眾、藝術家橋樑 進修躋身藝術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