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日持久的社會運動、切斷社交生活的疫情,「一波又一波的社會低氣壓,香港人可能隨時『冧檔』」。臨牀心理學博士兼初創公司「心會說顧問」董事陳俊雄表示,香港不少人已達情緒臨界點,其公司今年初推出心理諮詢應用程式「Solacetree」,用家可透過App與臨牀心理學家以語音或視訊通話做心理輔導,冀令更多受情緒困擾者主動求助。明報記者 林穎茵
臨牀心理學博士兼「心會說顧問」董事陳俊雄表示,香港人精神壓力大,多有不同程度的情緒病,加上近日社會狀况及疫情,不少人情緒或已達臨界點。(劉焌陶攝)
「心會說顧問」業務發展經理劉喜心,原為陳俊雄跟進的情緒困擾者。劉喜心兩年前發現,身邊朋友亦有不同程度的情緒困擾,故向陳俊雄提議合作開發心理諮詢應用程式。劉喜心與美國程式開發商負責App的設計,陳俊雄則負責招募本地臨牀心理學家。
受困者提案 補晚上無服務缺口
於美國及加拿大取得臨牀心理學專業資格的陳俊雄表示,北美最少10年前已有類似網上服務,香港至今仍未普及。他說香港人工時長,精神壓力大,加上去年社會運動、近日疫情,負面情緒積壓,對情緒支援的需求湧現。不過,他說現時大部分心理諮詢服務只去到晚上8時,但情緒爆發時,往往在夜闌人靜、獨處的時候,而其程式可讓用家與臨牀心理學家預約指定時間以語音或視訊通話做心理輔導。
按專家資歷收費 可只語音諮詢保私隱
現時平台上已有10多個臨牀心理學家,可就抑鬱、家庭、人際關係等不同範疇諮詢,平台按臨牀心理學家資歷收費,每次560至960元不等。劉喜心說,程式供免費使用的日記功能,可讓用家梳理及抒發情緒,亦可選擇向臨牀心理學家分享內容,讓對方評估其心理狀况。
陳表示,面對面的心理輔導感覺較強烈,亦可觀察到患者的神韻、身體語言等,但App私隱度較高,用家可選擇不露面,只用語音諮詢,期望程式有助更多情緒困擾者及早求助。
浸大推網上抑鬱輔導 料下月啟動
浸會大學研究團隊去年獲創新科技局「創科生活基金」資助近420萬元,展開認知行為網上治療計劃「勇破抑鬱谷」,讓抑鬱情緒困擾者透過網上影片、論壇,與專家面談和電話跟進等8星期服務,改善情緒問題。計劃分階段招募400名18至70歲、有輕至中度抑鬱症狀者參與,料下月為首批參加者提供服務。
浸大社會工作系副教授潘佳雁推算,全港約有68萬人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狀,惟主動尋求協助僅約三成,而現時本地僅有505名精神科醫生及309名臨牀心理學家,難以應付需求。浸大社會工作系臨牀心理學家葉惠蓮表示,抑鬱患者沒動力外出或怕被標籤,冀網上平台可方便他們求助。
看影片論壇見心理學家 費用全免
潘說,計劃透過為期8星期、每周1節的線上單元,包括不同主題的個案示範影片,如戀愛、失業、婚姻、退休等,加上論壇及練習,讓抑鬱患者在家學習改善情緒問題;另包括兩次與臨牀心理學家面談和兩次電話跟進,評估進展;首兩年400名參加者服務費全免。
此外,潘說,計劃明年會培訓約200名本地精神健康專業人員應用該網上計劃,期望減輕香港治療抑鬱症的醫療負擔,紓緩精神健康專業人員短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