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每項建築物興建背後都需建築繪圖,成立35周年的建築署,在繪畫建築圖則已經歷兩次轉變,由昔日需以人手逐筆勾勒建築物輪廓,轉以電腦製作二維(2D)圖則;至近年科技愈趨成熟,圖則已發展至三維(3D)技術。建築署長何永賢表示,昔日技術限制下,較少出現弧形、圓形建築物,形容當年興建太空館已屬相當複雜的設計,現時新技術下建築師將可嘗試更多不同設計。
1986年成立的建築署,至今已建逾1500幢公共建築,包括太空館、文化中心、紅磡體育館、濕地公園等地標。隨着科技進步,被視為建築物「說明書」的建築圖則亦經歷兩次演變。何永賢說,建築圖則是建築物的基礎,有賴技術主任將建築師及工程師的構想繪成圖則交予建築團隊興建,形容技術主任見證本港建築繪圖發展。
手繪出錯難改 人性化一看知誰畫
建築署首席技術主任(建築)陳國豐表示,昔日電腦還未普及的年代,建築圖則一般以人手在繪圖板繪出,在牛油紙逐筆畫出直線、斜線、圓弧線等,以勾勒建築物輪廓,之後再冲曬出圖,一旦出錯或需更改設計,則需以擦線板等工具擦去不需要的圖線,「有排刮,要擦好耐」。但他認為,每名同事都有其風格,故每幅手畫圖則都充滿質感及人性化,「即使未有看到簽名,都會知道是誰畫」。
新技術結合VR BIM成大方向
他說,電腦技術普及下,建築署1990年代起利用電腦軟件繪畫建築圖則,畫圖時間大減、圖則更精準;以一般興建36間課室的學校作例,粗略比較下大約兩日即可完成一幅圖則,較以往人手畫圖需時約一周快,亦可減少圖則修改所需時間。
建築署技術主任(建築)蔡長發稱,隨着科技成熟,近年署方已採用建築信息模擬技術(BIM),展示建築物立體模型及數據,圖則亦由二維轉為三維,並配合虛擬實境(VR)科技及三維打印技術,團隊更掌握及分析工程項目規劃及設計,增加生產力。
何永賢稱,在新技術及工具愈來愈多下,建築物形態將可有更多變化,建築師可嘗試更多不同設計。她續稱,BIM是未來大方向,尤其去年疫情期間建築署需興建竹篙灣檢疫中心及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若沒新技術,難在4個月完成。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