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News

巴黎奧運|資深運動攝影師棄當隨團攝影師 「讓賽」予後輩 及早部署捕捉最精彩瞬間

【明報專訊】巴黎奧運本周開幕,賽事門券可謂一票難求,不過擔任運動攝影師近30年、多次獲得大獎的程詩詠(Brian),卻放棄擔任港隊隨團攝影師,把這張超級「VIP通行證」拱手讓出。以為他去得太多生厭,實情是他拍攝過亞運、場地單車世界盃、F1一級方程式賽車等國際體壇盛事,唯獨從未試過拍攝外國舉行的奧運會。今次「讓賽」,全因「傳承」二字。

運動攝影師--運動攝影師程詩詠(Brian)說,由於港協暨奧委會義務攝影師隨團出外拍攝比賽,動輒要2星期,因此他以往在報館打工時,會將年假儲起,留待出隊時用。(馮凱鍵攝)
運動攝影師程詩詠(Brian)說,由於港協暨奧委會義務攝影師隨團出外拍攝比賽,動輒要2星期,因此他以往在報館打工時,會將年假儲起,留待出隊時用。(馮凱鍵攝)

以破格構思呈現港將場外英姿

奧運開幕在即,相關造勢活動正於香港各處舉行。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港協暨奧委會)正舉辦「矚.動.奧運Eye on the Olympics」巡迴相展,邀請不同攝影師,拍下香港健兒的風采。當中由香港著名運動攝影師程詩詠(Brian)拍攝的系列,15名港將穿上整齊的港隊隊衣,妝容、髮型都經過悉心打扮,星味甚濃。

Brian說靈感來自奧斯卡金像獎,眼見奧斯卡主辦單位在頒獎禮後會為各得獎者拍攝靚相,因此今次便破格地構思用這種方式,去呈現港隊代表在比賽場外的英姿。

及早部署--Brian說唯有熟知運動員的習慣,如張家朗在勝出後會轉身脫下面罩慶祝,才能及早部署,拍攝出勝過其他攝影師的作品。(Brian提供)
Brian說唯有熟知運動員的習慣,如張家朗在勝出後會轉身脫下面罩慶祝,才能及早部署,拍攝出勝過其他攝影師的作品。(Brian提供)

不同光影效果 帶出港將參賽項目

驟眼看,每張人像照都設定為紅光背景,外加一道光柱落在運動員的雙眼位置,一式一樣;但細心一看,可發現每張相的光影配搭有微妙的分別。Brian說一切都經過計算,「為了拍出團隊感,我選擇了紅色為背景,一方面有熾熱興奮的打氣感覺,二來亦代表了香港區旗。今次拍攝最複雜的地方是在打燈,因我希望透過不同光影效果,帶出運動員所屬運動項目」。

趙顯臻(左)、貝俊龍(右)分別是賽艇及風帆運動員,由於拍攝這兩種運動的構圖有別,前者通常只見水面,後者則會有天空作為背景,因而打燈的光影有不同。(Brian提供)
趙顯臻(左)、貝俊龍(右)分別是賽艇及風帆運動員,由於拍攝這兩種運動的構圖有別,前者通常只見水面,後者則會有天空作為背景,因而打燈的光影有不同。(Brian提供)

以趙顯臻、貝俊龍為例,兩人分別是賽艇及帆船代表,雖然都屬水上項目,但平常拍攝該項運動時的構圖都有不同,因而兩人背後的水波光影都有明顯分別;又如柔道代表王嘉莉,道袍的藍光便還原了比賽場地的藍色地蓆倒影。至於那道耀目光柱亦「別有用心」,除了呼應Eye on the Olympics主題,還因相展會在環境較雜亂的商場內巡迴展出,因而需要靠這道「靈光」吸引途人注意,好讓觀眾記得有這麼一名運動員,正在奧運會奮力為港爭光。

不能只靠吸睛構圖 好相要有故事

Brian自1999年成為港協暨奧委會的義務攝影師,便經常跟着港隊代表四出征戰,拍下許多極具感染力的運動相片。向他了解拍攝心得,他說作為運動攝影師,最起碼要尊重運動,了解其玩法及規則,「雖然一開始都是先求有、後求優,但當你要贏過其他人,就不能只靠吸睛構圖,而要講到故事」。

Brian(圖下)認為只有在運動員如常地將動作做出來的情况下,才可拍攝出最自然的畫面,因此他從不介意上山下水,甚至冒着受傷風險,爭取最佳位置拍攝。(Brian提供)
Brian(圖下)認為只有在運動員如常地將動作做出來的情况下,才可拍攝出最自然的畫面,因此他從不介意上山下水,甚至冒着受傷風險,爭取最佳位置拍攝。(Brian提供)

他自言在運動攝影生涯也曾碰到樽頸,不知道如何進步。直到有次日本足球代表隊來港比賽,Brian留意到一班日本攝影師不但「早到遲退」,還跟球員非常熟稔。其後翻看他們的作品,發現對方拍下很多突顯球員神態或個性的精彩鏡頭,有些更是在比賽前及後拍攝,對方的做法讓他逐漸開竅。

做好功課 拍下劉翔封王獨家構圖

其中一個改變是與運動員的關係。Brian說自己可能做港聞出身,以往習慣用旁觀者態度記錄賽事,卻往往未能拍出滿意作品;後來逐漸與運動員混熟,他愈來愈熟悉每名運動員的習慣及戰術,又會主動找運動員評相,令他的作品改進不少。以拍攝劍擊為例,原來劍擊運動員張家朗習慣在贏得最後一劍後回頭脫下面罩慶祝,他便會預先跑到最佳位置等待;動作方面,相片中呈現出滿滿動感還不夠,運動員反映必須清楚拍攝到劍尖,才知道當下的動作是在做什麼。同樣應用到不同運動項目上,Brian跟運動員的關係愈來愈好,亦令他拍出來的作品愈來愈有味道。

「預見」成果--劉翔(左)在2010廣州亞運傷癒復出,全球矚目,幾乎所有攝影師都擠到終點前預備拍攝他衝線一刻,唯獨Brian「預見」他將於第8欄力壓對手的畫面。(Brian提供)
劉翔(左)在2010廣州亞運傷癒復出,全球矚目,幾乎所有攝影師都擠到終點前預備拍攝他衝線一刻,唯獨Brian「預見」他將於第8欄力壓對手的畫面。(Brian提供)

他口中經常提到「預見力」,簡單來說就是預測事件發展的能力。如果用作品說話,記者認為其中一幅最經典的相片是2010廣州亞運上,他獨家拍下傷癒復出的中國欄王劉翔在以亞運標誌作為背景構圖下,快對手「一腳」上欄的畫面。為何當時不在終點線前的拍攝區捕捉衝線一刻,卻獨自一人站在第8欄旁等待?Brian解釋劉翔一般會在第4、5欄才發力跑出,因而估計他會在第7至8欄完全超越對手,最終便給他拍下這張經典作品。「如果未有事先掌握現場情况,又不了解運動員習慣,便不可能『預見』這個畫面出現。」

巴黎奧運「讓賽」 給後輩累積經驗

Brian曾隨港隊參加多屆亞運、東亞運動會、亞洲室內運動會等大型賽事,但說到奧運,原來他只拍攝過2008北京奧運時在香港舉辦的馬術賽事,所以嚴格來說他從未在奧運「踢足全場」。今次港協暨奧委會曾邀他隨團,但他選擇「讓賽」,讓後輩劉嘉承(Calum)成為隨團唯一的攝影師,「因為國際奧委會是根據該地區參賽運動員數目,再按比例配給工作證,而香港的參賽運動員比較少,所以隨團的攝影證通常只得1張」。Brian笑指自己今年已50歲,是時候退下來,盡早給年輕一輩攝影師多些機會累積經驗。

劍擊隊員梁千雨(右)是Brian其中一個由細影到大的運動員,看見他在5月的花劍世界盃香港站打出好成績,心情特別激動。(Brian提供)
劍擊隊員梁千雨(右)是Brian其中一個由細影到大的運動員,看見他在5月的花劍世界盃香港站打出好成績,心情特別激動。(Brian提供)

對他來說,奧運與亞運只是世界與亞洲第一之分,但運動員成為「世一」的場所卻不限奧運,例如香港男子花劍隊早前在花劍世界盃上奪冠,當時在旁拍攝的Brian心情便非常激動,「因為有些隊員如梁千雨是由細影到他大,關係不止似兄弟,我直頭覺得自己是隊友」!由於他喜愛拍攝的是運動員而不是賽事,所以他說如果要比較,「我比較鍾意影亞運,因為參賽的港隊代表會較多」。

相關文章:電影攝影指導柯星沛:菲林數碼各有好處 有得揀先好玩

唯一隨團攝影師 劉嘉承苦練分身術

「對運動攝影師來講,奧運是全球最頂尖的綜合運動會,不但運動員想參加,我亦好希望在這個殿堂上發揮一下拍攝技術,將港隊參與奧運的盛况帶給香港市民。」今年港協暨奧委會唯一隨團攝影師Calum非常期待出席巴黎奧運。

攝影師劉嘉承將跟隨香港運動員參加巴黎奧運,期望可在這個殿堂上發揮自己的拍攝技術。(馮凱鍵攝)
攝影師劉嘉承將跟隨香港運動員參加巴黎奧運,期望可在這個殿堂上發揮自己的拍攝技術。(馮凱鍵攝)

雖然Calum拍攝過亞運等大型賽事,但今次心情特別緊張,並非擔心臨場失準,最怕是發生意料之外的狀况,「特別是治安問題,聽說當地治安不太好,好似早前有行家被偷去整箱攝影器材,損失事小,但就好影響工作」。Calum說已比平常多準備器材,但始終奧運舉辦時間長達10多天,而且為了以最快方法到達新聞中心及其他比賽場館,支援港隊的工作人員會入住選手村以外的酒店,因而為旅程增添變數。

去年杭州亞運閉幕禮,港隊代表終可放鬆享受大賽氣氛時,Calum仍為拍攝黃金鏡頭而努力。(Calum提供)
去年杭州亞運閉幕禮,港隊代表終可放鬆享受大賽氣氛時,Calum仍為拍攝黃金鏡頭而努力。(Calum提供)

張家朗何詩蓓賽事重疊

Calum說外國運動攝影師通常專注影單一類型項目,香港攝影師則不會分得那麼專門,如果單論對各運動項目的廣泛熟悉程度,香港攝影師會較有優勢;特別是他曾任體育版記者,早已熟悉港隊代表參加的各項賽事,所以即使他一人包辦拍攝,問題也不大。唯一難題是分身乏術,「今屆有較多香港運動員出賽,碰巧有些項目的舉行時間相同,例如張家朗及何詩蓓的賽事便有一日重疊;另外,帆船賽事會在馬賽舉行,因為坐大會的船出海要影足一日,可能會趕不及回巴黎影其他賽事,所以現時忙於編排行程,目標當然是盡量影到多些賽事」。

Calum在今次相展中共展出2組作品,每組由5幅分別用了奧運五環顏色拍攝的相片構成,現場以重疊方式展示,非常有立體感。(Calum提供)
Calum在今次相展中共展出2組作品,每組由5幅分別用了奧運五環顏色拍攝的相片構成,現場以重疊方式展示,非常有立體感。(Calum提供)

在不同跑道 伴港將成長

相比起Brian看着不少港隊代表長大,今年30多歲的Calum,則可說與不少港隊代表一起成長,部分運動員更是私底下會相約飯敘的朋友,無所不談。由青年奧運會、亞運,到現時有機會一起穿上代表香港隊的制服出席奧運,他感慨地說雖然大家身處不同跑道,但都一樣為自己的夢想努力。

在比賽期間,大會認證的攝影師能夠站在最接近運動員的位置拍攝,問他會否忍不住跟這班戰友打氣,Calum說肯定不會,因為這有可能影響他們的集中力,有話要說,還是留待賽後好好再談。

 

文:周群雄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