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劍擊隊今晨(30日)於巴黎奧運再傳捷報,張家朗在男子花劍個人賽過關斬將,決賽更以15:14絕殺意籍好手馬基,成為68年在此項目衛冕的第一人。女子重劍「世一」江旻憓和張家朗先後奪金,寫下港隊在單屆奧運的最佳成績。運動員頑強奮戰奪得獎牌,熱血場面長留觀眾心中,中大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系主任容樹恒見證更多的卻是運動員脆弱一面,陪伴他們走過傷患低潮。剛在巴黎奧運奪金的女子重劍「世一」劍手江旻憓,曾兩度膝頭前十字韌帶斷裂,為她操刀施手術的容樹恒看着她一劍又一劍逆轉劣勢,就像昔日面對嚴重傷患般,總是很快尋求改變,將逆境快速扭轉,又認為她是憑着自律克服傷患。為小妮子開心感動之際,他說仍有許多苦苦付出卻因傷未能出賽的運動員,希望社會在運動員失意時更支持他們。

明報記者 陳柔雅
2017年和2019年的7月,江旻憓左右膝頭十字韌帶輪流斷裂,她曾形容膝頭「傻咗」。今年7月28日,江旻憓在巴黎奪得首面奧運金牌。身在巴黎的容樹恒接受本報電話訪問說賽後才赫然記得,原來這天是江旻憓完成手術5周年。
1:7一劍劍追 「認識的她返嚟啦」
身處巴黎大皇宮賽場,周遭幾乎都是法國選手支持者,眼見江旻憓初時落後東道主劍手瑪露比頓1:7,容樹恒暗忖「盡力啦,攞得一分得一分」。但江旻憓沒有慌亂,一劍一劍追上,「當她拿到幾分時,我心裏覺得It’s time to come back,以我一向認識的她應該返到嚟啦」。

操刀醫生容樹恒:江旻憓靠自律跨難關 每遇逆境速求變
歷年醫治無數受傷運動員,容樹恒說膝頭前十字韌帶撕裂影響運動表現,「一遇上時對運動員都是晴天霹靂」。他記得那時向江旻憓解釋情况,她卻很快計劃下一步,商討何時做手術、如何康復,「她每次面對逆境,很快就會想到正面(positive side),會尋求如何改變這件事情,令到逆境很快就逆轉」。

在容樹恒眼中,江旻憓不論練習、作息、飲食都非常自律,亦不斷學習和改變,例如近年受傷後茹素和靜修,又主動在家訓練、到後山跑步,靠着自律加快復元,「不會浪費一分一秒」。他偶爾會收到她傳來訓練片段說「好叻呀我」。
相關文章:運動科學 從競技轉向公共衛生領域 兼具科技應用知識與研究實力人才 出路更廣
復元「不浪費一分一秒」 「她做的事都是為別人」
如是者,江旻憓成為容樹恒歷年診治經歷中「康復得最快的運動員」,2019年術後短短3個月重踏賽場,也是他見過唯一能在兩邊韌帶斷裂後仍能取得好成績的運動員。
「今次是很好機會讓她證明自己值得世界第一」,但容樹恒說最令他感動的是「江旻憓做的事都是為別人,她想香港人開心,想報答他的教練,想報答身邊很多團隊,永遠都很感恩和謙卑」。
石偉雄無緣決賽 容樹恒:由頭傷到腳 冀外界知其苦
同受傷患纏繞的港隊「跳馬王子」石偉雄(石仔)第三度征奧,最終未能躋身決賽。20多年前石仔因頸傷到威院治療,容樹恒至今照顧着他,「看着他由頭傷到落腳」。日前他在巴黎相約石仔午膳,「我跟他說不用想太多,出去食飯」,只盼在身邊支持他。他希望外界知道石仔受了很多苦,非常努力克服傷患,「他是一個很值得尊重的英雄」。
容樹恒慨嘆在香港當運動員仍困難,資源很少,「外界見到運動員拿獎牌有獎金,但更多是辛苦多年卻因為受傷,連奧運台階都踏不到,其實他們都好值得尊敬」。他希望公眾多些關心其他運動員,「特別是他們失意時,更應該多支持他們」。
相關文章:運動物理治療師講求專業+經驗 助運動員處理傷患和保養 爭取佳績
受傷斷送足球夢 容樹恒投身骨科伴港將
年少愛踢足球的容樹恒,曾是本港職業足球隊青年軍一員,入讀醫學院後如願加入中大足球隊,卻在一次以隊長身分帶隊參賽時前十字韌帶撕裂,往後多次受傷甚至接受數次手術。那次受傷斷送足球夢,但他說這也改變了他的一生,促使他投身骨科,推動運動醫學,幫助受傷運動員,「雖然我不可以代表港隊做運動員,但我可以做背後的人參與支援,已經好開心」。
每周體院義診逾廿載 「已當一家人」
自2001年起,容樹恒每逢周三到香港體育學院為運動員義診。他現時亦與中大運動醫學團隊為體院不少運動員提供醫療支援,曾幫助李慧詩、江旻憓、石偉雄、張家朗、黃曉盈等港將,每當見證運動員克服傷患,有些「神奇地康復」甚至奪獎,都很感動。
被問緣何堅持每周為運動員義務診症,容樹恒說「不要說『義務』了,一提『義務』兩個字,就好像安上了一個個皇冠冠冕般」。他稱自己一直喜歡運動,且有專業能力,自覺幫助到運動員,「已經當他們是一家人,一家人就不會去計較了」。除了以醫生身分相伴,給予運動員醫療建議和治療,容樹恒有時自覺像他們的爸爸、哥哥或朋友。
這次容樹恒並非以港隊軍醫身分前往巴黎奧運,而是應邀赴奧運會講學和開會,其間抽空觀賽為港隊運動員打氣。多名港將比賽時間相近,卻帶來「快樂的苦惱」,他笑說「夜晚(張)家朗、阿杜(凱琹)、何詩蓓3個撞了比賽時間,我都惆悵緊去看哪一位」。
籲港將放鬆 「去到奧運已很厲害」
港將陸續出征奧運,容樹恒說許多運動員背負大大小小的傷患參賽,「希望大家盡力,不要太大壓力,其實每一個去到奧運,都是非常非常難得,已經很厲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