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月年輕人輕生事件,令社會關注學生精神健康問題。8間資助大學聯合聲明稱對大學生及年輕人不幸離世深表哀痛,籲學生重視個人心理健康,並主動尋求協助。本報查詢有何跟進措施時各大學均稱校內聘有心理學家、輔導員等專業人士為學生提供心理輔導服務,部分院校設24小時求助熱線,另舉辦不同情緒健康相關的活動。學友社學生輔導顧問吳寶城表示,學生的社交能力在疫情後削弱、朋輩支援減少、師生關係疏離等,或導致學生失去紓壓途徑,致憾事發生,籲學界勿過分催谷學業成績,多關注學生情緒。
嶺大:每年篩查學生精神狀態 適時輔導
嶺大表示,求助數字在過去數年明顯上升,主要涉學業成績、家庭關係、情緒管理及個人成長等問題,不少學生在疫情後出現社交困難及焦慮等情况。嶺大稱,校方另會每年篩查學生的自殺風險及精神狀態,適時輔導高風險學生。
相關文章:社工、輔導員必備3大技能 掌握敘事治療技巧拉近與服務對象關係
科大:多聘輔導員及心理學家 增輔導節數
科大稱,學生輔導中心於2020至2022年間,已增聘五成輔導員及心理學家,增加可供學生預約的輔導節數。
相關文章:教育心理學家教路:情緒管理三部曲 由察覺到尋求專業協助
指社交變弱 關係疏離 學友社:鼓勵求助 先建互信
吳寶城表示,大專新生須重新適應環境,情緒更易波動,而不少中學生亦在疫情後對追趕學習進度感到吃力。他指疫情期間學生社交活動減,導致朋輩支援及師生關係變得薄弱,加上接連有年輕人自尋短見,「可能會出現模仿行為,或令社會氣氛更負面」。
吳寶城亦提及,近年移民退學潮下亦影響部分學生的社交圈子,「可能某位很熟悉的教師移民、轉校,甚或兩個月後連好朋友也離開」,學生抒發壓力的渠道減少。他認為由大專院校識別及支援受情緒或壓力困擾的學生「本質上較困難」,因各項措施「很講求學生主動求助」。吳建議學界在中小學階段向學生灌輸主動求助的信息,但首先須花時間與學生建立互信,「你說學生知不知道要找社工、找教師?當然知道,但他們有時會害怕或覺得沒有用,便不敢或不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