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年9月,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在建校一周年之際迎來首批本科生。報考一所新學校或需要勇氣,但在師兄師姐全是碩士、博士生的環境下,眼界可全然不同。港科大(廣州)強調學科交叉融合,學生可聯合各專業的同窗取長補短;教師亦可在研究時得到不同學科支持,令想法得以實現。

明報記者 林迎
「這一年過得比什麼都快。」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說,目前校園二期建設仍在密鑼緊鼓,相信整個教職員團隊會繼續全力以赴。他在今年9月的開學典禮上說,一年來,校園已迅速發展成為充滿生機和創造力的智慧校園,「在不到20個月的時間裏,從無到有建立一所高水平大學堪稱奇蹟」。
港科大(廣州)今年有1000名本科、碩士、博士生入讀,包括首次在廣東、四川、河南、山東4省透過高考招收的125名本科生,及以聯招試(全稱中國普通高等學校聯合招收華僑港澳台學生入學考試)成績錄取的12名港澳台學生,另有3名國際學生;加上去年首批入學的540名碩博研究生和450多名教職員,全校人數翻了一倍。
元宇宙軍訓 戴VR眼鏡砌槍、射擊
至於明年,港科大(廣州)的本科招生範圍將擴大到全國,而目前正在建設的二期校園,包括書院、實驗樓、教學綜合體、教職員公寓、學術會議中心等,將體現提倡學科交叉融合的精神。
在內地大學,新生都須接受軍訓,而港科大(廣州)的「軍訓科技感」十足,由信息樞紐院長陳雷教授、資訊科技處團隊和中移動廣州分公司共同開發的「元宇宙軍訓」,同學們戴着VR(虛擬實境)眼鏡「砌槍」並模擬射擊,亦運用高速無線網絡支持的30台終端同時連接高性能工作站,實現即時圖像渲染的技術。
四川本科生:本科生首年基礎課 大二定專業
「好玩」、「很新」,是18歲的四川新生劉博文對學校的第一印象。他原就讀四川綿陽中學,成績不錯,聽過港科大(廣州)的教師到當地宣講,覺得自己與學校「情投意合」。他看中學校提倡學科交叉融合,鼓勵本科生進入實驗室和參與創業,甚至鼓勵同學進入非本學域的實驗室獲取經驗。父母也覺得他「大個仔」,便支持他隻身赴廣州讀書。

開學數周,劉博文已覺得教師和同學親如家人,還加入了合唱團、足球社,到廣州市區「特種兵」旅遊(時間短、景點多、花費少)。在大一階段,他的課程主要是通識基礎課,至大二才確定專業。
香港碩士生:跨系研智能裝置 專長互補
跟還在探索的劉博文不同,修讀計算媒體與藝術專業、來自香港的碩士生蔡嘉雯則有很多想法,「我想做3D打印的產品,要實用的」、「我在做一個VR體驗設計,希望幫畏高的朋友克服畏高」、「我和同學合作做過一個給老人家用的魚菜共生系統,魚缸還帶有安全監測裝置」、「我在做一個幫中風病人康復的穿戴裝置,但既要平價、又要美觀,要能度身訂做,穿起來還要舒服」。30歲的她曾就讀香港城市大學和英國中央聖馬丁學院,去年入讀港科大(廣州)紅鳥碩士班(該校為實現「複合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而設計的研究碩士項目)。

「我在TVB做過助理編導,在Viu也做過一段短時間,見到唔同道具,我會思考自己怎樣設計一個。」蔡嘉雯自言凡事喜歡自己動手,她迷上3D打印、建模,連3D打印機也要自己組裝,「我非常享受『砌機』,是一個不斷失敗、然後成功的過程。有些問題在說明書中找不到答案,自己上網搜索也不一定能解決,一旦『得咗』就會超開心」。
她自言從小「數學不及格」,若走傳統大學的路徑,未必能有如此多機會,「在其他大學,很難選修其他學科的課程,但在這裏我不用跟足教師的安排,而是自己決定要做什麼、提出計劃,教師支持,我馬上就可以開始做」。學校有多個不同的研究小組,每個小組都由不同學系的師生組成。她現時計劃以用戶為中心的可穿戴康復器械設計,作為碩士論文題目,遂加入「智能穿戴裝置」研究組,認識到研究晶片、精密材料、柔性傳感器及人機工程學的朋友,「如果只有我一個人,就算我再喜歡嘗試不同的東西,都了解不到他們這麼專業的知識」。
問到畢業後的打算,蔡嘉雯考慮過讀博士,亦想過開公司,現時亦開始嘗試參加創業和設計比賽。香港科技大學歷來鼓勵學生創業,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亦不例外。但蔡嘉雯說自己不懂商業,純粹只是「想法比較多」,真要開公司的話,就要找到信得過的合作伙伴。至於會否返港發展,她說:「我暫時比較偏向呢度(大灣區),因為做研究的成本相對低,無論你買材料、找廠商都比較容易。」
相關文章:教育及職業博覽設兩大專區 蒐集資訊 規劃好前程 離港升學3熱選:內地、新加坡、日本
助理教授:師生走遍6省萬里路 溯源採樣探珠江水之秘
古語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地球與海洋大氣科學學域助理教授劉易,為了研究課題而真的帶着學生走過了1.5萬公里。考察隊從珠江口溯源而上,踏遍廣東、江西、湖南、廣西、雲南、貴州6省區,蒐集有關河流和地下水質的第一手基礎數據。

劉易在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取得博士學位,而珠江口水質一直是學界重點,幾十年來積累很多監測資料。「很多人嘗試解釋水域富營養化問題,珠三角地區多受關注,往上游走的研究卻相對少」,而且過去的數據集中在較易採集的河水,認為工農業和日常生活污水的排放導致富營養化,但劉易認為這未能完全解釋這現象,地下水亦有可能是海中營養物來源之一。
2022年5月入職港科大(廣州)的他決心要填補這方面的空白,但也意味着必須親身採集第一手數據,走遍全流域,「我們想用比較完整、有系統的思維去做這件事,如果只做一條河段,未必能找到本質的原因」。
多系託助蒐樣本 派學生幫忙
「我們花了一個多月時間,購買耗材,設計採樣路線,細分任務步驟,每一天每一個點、什麼時間到哪裏、花多少時間、晚上住哪裏,都做了詳細計劃。」劉易說,去年12月至今年1月首次考察,共40天,靠一輛車4個人完成旱季全流域調查,一出發就遇上疫情爆發,幸而學生們都堅持了下來;第二次則在今年8月,8人分為兩隊做完雨季調查。

港科大(廣州)提倡跨學科交流,劉易很多同事找他合作,包括香港科大和港科大(廣州)的學者;先進材料學域助理教授王軍研究塑料,土木及環境工程系副教授陸萌茜關注珠江流域的碳排放,海洋科學系助理教授何丁研究溶解有機物,本學域同事、助理教授余柳倩也非常關注整個珠江口的富營養化和缺氧問題,有的委託他「順便」蒐集樣本,有的派學生加入團隊,學校的地球與環境系統中央實驗室則提供大量器材,「大家的專長結合在一起非常好,以前沒有這個平台,也不知道怎麼做」。他強調,讓學生親歷獲取數據的過程,「知道數據不是隨便得來的,他們會更珍惜」。

相關文章:【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新增兩間指定院校 港科大(廣州)納計劃 合資格港生最高可獲19,400元資助額(9.8截止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