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疫情後兩地交流重啟,加上政府積極鼓勵,粵港澳研學交流團如雨後春筍。疫前已辦過內地研學團的劉子健,也在去年「重操故業」,於內地成立旅行社,專門給香港客戶安排研學團行程。在他看來,一般研學團比較注重參觀拜訪,交流活動稍有不足,「但交流團最主要目的就是交流」,因此會按研學性質需求度身訂做行程,包括田徑、籃球等體育交流,律師、會計等專業行業交流。
明報記者 司徒聰穎
劉子健的父親在香港經營旅行社超過30年,「家規」下劉子健(圖)18歲已考了領隊牌。2015年,「粵港澳大灣區」概念首次在國家文件提出,逐漸得到社會關注,「當時舉辦過一些內地研學交流團,發覺這個板塊的發展不錯」。不過疫情3年兩地封關,相關業務只能暫停,到去年恢復通關,劉子健遂成立「廣東理想假期國際旅行社」,再次展開粵港澳研學交流團業務。
相關文章:大灣區就業創業|廣東立法支援港青就業創業 9.1生效 明確定義合法權益增保護
多產品展示 參訪科企受歡迎
「參團的以大學、中學生或青年機構比較多,我們會根據他們的交流主題定製行程,對接內地不同企業或機構。若是主題偏向文化類,就會安排到一些創意產業園、文化景點等;若偏向創業類,就安排去港澳創業基地交流,以及邀請在內地創業的港青分享經驗。同時會安排參訪企業或院校,例如億航無人機、小鵬汽車,或者vivo、OPPO等國產手機品牌的工廠參觀,讓大家認識到國家的強大。」劉子健指出,通常科技類企業較受學生歡迎,因為比較多產品展示,「例如無人機表演,多部無人機在空中整齊的擺出圖案」。
訂難自赴行程 最長籌備3月
不過安排行程並不容易,籌備一個團最長需要3個月,「有時候想去的地方不是那麼容易安排,需要預先申請,以及要提前向政府、企業或機構出公函對接。有時候臨近出發,可能對方突然有事取消,就要立刻轉其他目的地,所以我們每次都要準備好後備之選」。劉子健又稱,學生過去和家人旅行時或已參觀過博物館等較著名景點,因此會安排一些他們平時或難自行到訪的行程,例如不同機構、企業等,既有新鮮感,亦能從更多角度認識國家。
相關文章:公民科內地考察 首批參與師生逾4.3萬名 教育局:若缺席須補赴
港青訪內地消防 球賽切磋求精
「上個月我們辦了一場三日兩夜的體育交流團,效果就很好。」劉子健表示,該團30多名香港青少年籃球愛好者獲安排參觀容桂職業消防隊體驗館,除了觀看消防演示,體驗如何穿戴消防衣,以及在封閉示範室模擬煙霧下逃生,還安排消防員和他們打了一場籃球賽,「透過實際比賽切磋,讓香港青年見識到消防員的體能強大,回港後會更精益求精去訓練」。此外透過比賽互動,大家自然而然會變熟絡,之後再安排一起吃飯,彼此更願意聊天了解,對港青受益更大。
在劉子健看來,交流團最主要目的是交流,而不是單純參觀,「我們除了安排體育交流,亦有專業的行業交流,譬如會計、餐飲、法律交流,餐飲業可以安排他們去參觀預製菜廠,找企業負責人跟我們介紹企業發展等」。
對於未來發展,劉子健表示,希望能夠在內地開設更多分社,不限於大灣區,譬如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將交流研學業務發展到全國。
林惠斌辦研學團Tips:宜按對象定內容 一團20至30人溝通較有效
研學團形式單一、僅走馬看花式遊覽景點難免為人詬病。廣州市政協、天河區港澳居民服務中心主任林惠斌曾多次接待從香港過去的研學團,他稱交流團應分不同層次和內容,例如專為就業創業青年、中小學生等不同群體安排不同活動主題及內容,「現在大學生可能不止關心學術方面,可能還會關注未來在大灣區不同城市就業創業,想了解畢業之後的發展方向」。
他說,對於小學生,除了可安排有關文化行程,亦可增加一些娛樂元素,「是否可增加一些非遺內容,帶學生們學舞龍舞獅,又或參加非遺工作坊,親手製作,置身其中就會更加容易了解當中文化,手工品還可以帶回香港作為紀念」。
林惠斌認為研學團人數不宜太多,「我發覺比較有效的溝通討論,一般是在大概20至30人,人少大家就會比較輕鬆,願意將他們的想法表達出來」。他也指出,交流一定要持續,「初次或較少參加研學團的同學,可以先眼看耳聽,廣泛了解每個城市,若參加過幾次,就較有把握做深入的溝通交流」。他舉例,教育局的姊妹學校計劃為兩地學校提供一個交流平台,姊妹學校之間可以增加合作,形成持續的交往,「例如鼓勵姊妹校學生每3個月見面一次,不僅能更加了解彼此興趣習慣,建立朋友關係,亦令大家會對交流有一種期盼」。
相關文章:【教師內地學習團】內地交流復常 新入職教師、擬升職教師須參加內地學習團 本學年擬辦7團 名額約85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