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News

大學畢業生薪酬|港大平均年薪38萬最高 浸大增幅最高 動漫生憂搵食

【明報專訊】教資會近日公布上學年(2022/23)八大全日制學士畢業生年薪,平均31.4萬元,按年增3.6%。當中港大畢業生平均年薪最高,達38.5萬元,浸大則按年增幅最高,升約9.3%至25.9萬元。各大學最近舉辦新生註冊日,有浸大新生昨(12日)稱,當初因興趣修讀動畫及媒體課程,希望製作一套動漫,但在港「未必賺到錢」,不排除畢業後從事教師等其他行業為生,再利用空餘時間創作,「不會放太多期望在動畫,給自己後路,除非我是宮崎駿,可以有才華靠動畫搵食」。

港大中大教大畢業生平均年薪較高

根據教資會數字,上學年8間資助大學共20,773名資助學士畢業生中,85.5%人回應調查。71.7%受訪畢業生全職就業,16.5%繼續升學。調查顯示,港大中大教大學士畢業生,平均年薪較高,分別為38.5萬、37.6萬及36.3萬元。至於按年變化,科大較上一學年微跌0.3%,平均年薪32萬元,也是8校唯一錄得跌幅;浸大增幅最高,按年升9.3%至25.9萬元。

翻查近10年數據,在2013/14學年八大學士畢業生整體平均年薪為21萬元,往後幾年一直呈升勢,至2018/19學年27萬元,其後在2019/20學年按年跌1.5%,至近年增至逾30萬元,累計升幅49.5%。另外,上學年八大學士畢業生失業率為2%,按年少0.1百分點;就業不足率4.8%,按年升1.1百分點。

浸大動漫生:擬正職當老師 公餘創作

昨為浸大新生註冊日,各學系擺攤宣傳及招生。非經聯招入讀的動畫及媒體課程三年級生龔同學說,當初衡量就業前景和興趣後,最終仍興趣行先,「無理由上大學讀些不想讀的科,(寧願)讀完出來再找其他工」。她希望自製一套動漫,但認為動畫製作在港不受重視難發展,「見到大多都是日本或內地的3D動畫,很少香港製作」。她計劃畢業後做自由工作者,在社交平台接單設計動畫,不排除當老師教班掙取穩定收入,空餘時間才創作。

浸大動畫及媒體藝術專修三年級生龔同學說,動畫製作在港不受重視且難以發展,不排除畢業後從事教師等其他行業為生,再利用空餘時間創作,「不會放太多期望在動畫,給自己後路,除非我是宮崎駿,可以有才華靠動畫搵食」。(鄧家烜攝)
浸大動畫及媒體藝術專修三年級生龔同學說,動畫製作在港不受重視且難以發展,不排除畢業後從事教師等其他行業為生,再利用空餘時間創作,「不會放太多期望在動畫,給自己後路,除非我是宮崎駿,可以有才華靠動畫搵食」。(鄧家烜攝)

浸大商學院三年級生崔同學認為新畢業生平均月薪約2.5萬元才合理,「現在香港物價高,沒相當的錢,你在這裏不能生存」。他稱自己會多報考如保險牌等專業資格,「搵定幾條後路」;畢業後欲當經濟科老師,其次做政府工,因薪酬吸引,每年亦會加薪。

昨為浸會大學新生註冊日,各學會擺攤宣傳及招攬會員。其中有動漫學會成員以cosplay造型向新生介紹學會活動。(鄧家烜攝)
昨為浸會大學新生註冊日,各學會擺攤宣傳及招攬會員。其中有動漫學會成員以cosplay造型向新生介紹學會活動。(鄧家烜攝)

相關文章:嶺大動畫及數碼藝術課程 培育創意+科技數碼藝術人才 在不同媒介說故事

浸大新生:以興趣為先 「讀自己想讀的科是好開心」

浸大理科一年級新生黃同學、藝術及科技課程新生梁同學均表示以興趣為先。黃稱公開試成績可選讀護士專科,但興趣不大;梁希望到藝術館博物館工作,稱本港有很多NFT(非同質化代幣)藝術家,認為行業發展前景不俗。

就讀浸大理學士的黃同學(左)稱公開試的成績可選讀護士專科,但興趣不大,亦不想過早被專科規限自己發展。就讀藝術及科技課程的梁同學(右)認為本港有很多NFT(非同質化代幣)藝術家,認為行業發展前景不俗。(鄧家烜攝)
就讀浸大理學士的黃同學(左)稱公開試的成績可選讀護士專科,但興趣不大,亦不想過早被專科規限自己發展。就讀藝術及科技課程的梁同學(右)認為本港有很多NFT(非同質化代幣)藝術家,認為行業發展前景不俗。(鄧家烜攝)

同樣修讀藝術及科技課程的新生王同學說,中學時未按興趣選科,疫情期間碰巧試用程式設計影片,發掘了興趣,升大學才由理科轉讀藝術課程。他稱藝術設計在港屬小眾,但「讀自己想讀的科是好開心」。

 在浸大就讀藝術及科技課程的王同學稱,中學時未有按興趣選科,疫情期間碰巧試用程式設計影片,發掘自己興趣,直至升讀大學始由理科轉修與藝術相關科目。他稱藝術設計行業在港屬小眾,但認為「讀自己想讀的科係好開心」,不排除畢業後到外國發展。(鄧家烜攝)
在浸大就讀藝術及科技課程的王同學稱,中學時未有按興趣選科,疫情期間碰巧試用程式設計影片,發掘自己興趣,直至升讀大學始由理科轉修與藝術相關科目。他稱藝術設計行業在港屬小眾,但認為「讀自己想讀的科係好開心」,不排除畢業後到外國發展。(鄧家烜攝)

相關文章:浸大傳理四大碩士課程再接再厲 培育跨專業能力 結合數碼思維 領航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