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面對逾千億元財赤,早前已表明研究增加資助大學學士學費,今日公布,教資會資助全日制學士學位、研究院修課及研究課程每名學生每學年學費水平,將於2025/26學年至2027/28學年,以平均每年5.5%的幅度調整,由現時的42,100元,於2027/28學年升至達49,500元,有學生擔心經濟壓力增加。多名立法會議員表示,教育局長蔡若蓮昨(19日)約見他們討論加學費一事,有議員對加學費有保留,認為加費需顧及學生負擔;有議員認為面對財赤,理解政府加價。
翻查立法會文件,本港資助大學學士學費由1997/98學年起維持42,100元,27年來不變。在回歸前,行政局(即今行政會議)1996年決定,資助大學的學費應設定在足以收回平均學生單位成本的18%水平(即成本收回率),目標一直維持至今,但經常不達標。教育局長蔡若蓮日前受訪時透露,目前收回成本率僅約13%。政府表示,於2024/25學年,預測收回成本將下滑至12.5%的低水平,在按經調整後的學費水平(見圖1),27/28學年的成本回收率將稍為回穩及改善至13.4%(見圖2)。
學年 | 教資會資助全日制學士學位、研究院修課及研究課程
每名學生每學年學費 |
教資會資助全日制副學位課程
每名學生每學年學費 |
2024/25 | 42,100元(即現行水平) | 15,040元(即現行水平) |
2025/26 | 44,500元 | 15,900元 |
2026/27 | 47,000元 | 16,800元 |
2027/28 | 49,500元 | 17,800元 |
政府發言人表示,一如以往以審慎的態度處理學費調整,並在考慮相關建議時,盡力在所有相關因素包括公共財政紀律,及為學生提供可負擔的高等教育之間取得平衡,指出自對上一次於1997/98學年調整學費以來,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已累計上升四成,相對而言,認為今次學費調整幅度非常溫和。
政務司長陳國基表示,政府逐步增加學費,實際上學生每月多付約200元左右,加上有需要的學生可向政府申請補貼或貸款,相信可負擔。他又說,加學費與政府財赤無關,強調資助學士課程學費已凍結20多年,有需要作調整,政府暫無計劃在2027/28學年後再加學費。
中大稱理解 朱國強:須顧及學生負擔
本報亦向8間資助大學查詢是否支持增加學士學費,其中中文大學表示「大學理解政府的做法,分階段逐步上調本港資助大學的學費,是體諒學生的做法」。
身兼科大校董的民建聯議員陳仲尼表示,昨日與教育局會面討論加學費一事,他曾提出延長加學費年期,以降低每年加幅,又引述當局回應指今次加幅已算溫和,不希望影響下屆政府自主權,因此維持加學費3年。今次加學費後,成本收回比例與18%目標仍有距離,對於3年後需否再加學費,陳仲尼引述局方說留待下屆政府決定,他認為取決於屆時經濟及實際成本收回率。立法會教育界議員朱國強認為,加學費須考慮家長與學生的承受能力,加幅應「溫和」。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梁美芬認為,現時面對逾千億元財赤,大學學費多年未變,加費無可厚非,冀在經濟及公共財政困難下,大學生能共渡時艱。
劉智鵬:未來應有機制定期檢討學費 建議可考慮按學科成本作計算
本身是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的立法會議員劉智鵬今早於港台《千禧年代》表示,若將學費加幅攤分,每月約增200至300元,相信學生多做兩三個小時兼職已可「做到返嚟」,不認為會構成很大問題。劉智鵬亦說,未來應有機制定期檢討大學學費,建議可考慮研究於不同學科收取不同水平的學費,按學科成本作計算。
教局:醫科培訓醫生惠社會 應宏觀看待
翻查上學年資助學士人均教學開支,最貴兩科是牙醫學(29.8萬元)和醫學(27萬元),最低為建築學及城市規劃(12.7萬,見圖3)。教大前校長張仁良向本報表示,政府可研究個別學科加學費或調整津貼額,舉例醫科生和文科生教學成本差距大,「(醫科生學費每年)收十萬八萬,又行不行?」他同意政府加費幅度溫和,「咁多年無加過,唔加唔得啦」,而加幅仍未追上通脹水平,強調要照顧好有經濟困難的學生。他又說,尚未知道加學費後教資會給予八大的津貼撥款會否減少,有待各院校完成三年期規劃工作,了解獲批金額。
教育局強調,醫學等個別成本較高的學科旨在培訓醫生,以滿足社會對醫療服務的需求,惠及整個社會,因此應從宏觀角度看待。
憂需「加時」兼職掙學費 學生:變相讀書時間減
政府增加資助大學本科生學費,有學生擔心經濟壓力增加。在香港大學主修環球衛生及發展的許同學昨日表示,作為大學生不欲「伸手問屋企人拿學費」,平日做兩至三份兼職掙學費,擔心加學費會加重財政負擔,變相「花多了時間做part time(兼職),少了時間讀書」。
許同學認為加學費前要諮詢學生及持份者意見,以增透明度。他又指現時申請學費資助的手續繁瑣,自己出身單親家庭,母親平日「打散工」掙錢,惟因無法提供入息證明,今年未能申請資助。
有稱增入學門檻 有接受「單次加費」
在港大主修計量金融的丘同學稱,學費已多年不變,一直維持在可負擔水平,讓草根階層學生也可讀大學,實行「階級反轉」,加學費變相提高入學門檻;認為加費時應提供詳細理由及解釋用途,否則會惹起同學不滿。她說自己在小康之家長大,加費對她影響不大,惟有朋友需申請學貸,認為將加重他們的負擔。
在港大主修計算機科學的二年級生鄧同學表示,大學已多年沒加學費,且本地生學費亦較其地學生低。由家人支付學費的他認為,若單次加費2000至3000多元是可接受範圍,惟若連續幾年加學費便會有影響。
教局曾稱倘加學費 資助計劃一併調整 獲批申請欠款額連跌5年
有經濟需要的8間資助大學本地生,可循「資助專上課程學生資助計劃(TSFS)」申請助學金或貸款,用作繳交學費、學習支出及生活費。翻查今年4月的立法會文件,TSFS下的獲批申請及拖欠還款宗數均呈跌勢,其中本學年(2023/24)的拖欠還款總額跌至1223萬元,按年減2.5%;教育局在該份文件指出,倘加學費,「會一併調整計劃的資助和貸款金額」。
政府現為八大本地生提供不同經濟援助計劃,其中TSFS申請人在通過入息及資產審查後,可獲發助學金以繳付學費、學習開支等,並以年息1厘的利率申請貸款以應付生活開支。
翻查教育局4月向立法會特別財委會提交的文件,TSFS下的獲批申請及拖欠還款個案均連跌至少5個學年。由2018/19學年至本學年,拖欠還款個案從971宗減至508宗,跌幅47.7%;同期的拖欠還款總額亦從1914萬元減少至1223萬元,跌幅36.1%。
學友社稱夾心階層最受衝擊
學友社學生輔導顧問吳寶城昨日表示,政府應確保學生不會因為財政困難而「讀不到書」,但認為當局需審慎調整申領助學金的門檻,避免伴隨的財政負擔與加學費前沒有分別,「教育也是一種投資,讀完之後可增加學生改善入息的機會,學生都可能要分擔一下責任」。
吳寶城續稱,有經濟需要、「很窮」的學生理應可申領全額資助及低息貸款,反而來自夾心階層的學生「高不成、低不就」,如果透過毋須入息審查的「全日制大專學生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NLSFT)」借貸交學費,畢業後需繳付更多利息,形容他們是最受加學費衝擊的一群。他建議,政府可從控制貸款年利率或延長還款期入手,讓學生畢業後能負擔到還款,避免「學費變學債」。
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立法會選委界別議員劉智鵬亦稱,政府加大學學費的同時,須相應增加各經濟援助計劃的貸款金額,並延長還款期。
原文網址:https://news.mingpao.com/pns/%e6%b8%af%e8%81%9e/article/20240621/s00002/171890859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