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News

地區為本、公私合營、醫社合作3原則 改善基層醫療健康系統 着重培訓基層醫療人手

【明報專訊】本港的基層醫療一直為人垢病,食衛局長陳肇始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本港基層醫療服務「不足夠、不全面」,以致很多市民視急症室、專科門診為「醫療第一站」,加重公營醫療的服務壓力。她說,現屆政府正致力構建以地區為本的基層醫療健康系統,根據地區為本、公私合營、醫社合作3個原則,循五大方向着手,提升港人健康、紓緩醫管局壓力,當局會盡快推出諮詢。

基層醫療增人手 醫科生研社區實習

政府會增加基層醫療人手及培訓,陳肇始表示目前醫護人手集中在醫院和專科服務,「基層醫療(方面),私家醫生未必在現有機制全程參與」,政府會繼續資助醫學專科學院、護理專科學院,為現職醫護提供公共衛生課程。課程方面,當局會探討讓醫科生、護士和專職醫療學生到社區實習,認識基層醫療;期望碩士生和博士生可探討更多基層醫療的發展和成效。

食衛局長陳肇始(圖)接受本報專訪時提到,特區政府建立基層醫療健康系統,會從五大方向着手,包括整合現有公私營基層醫療服務。她拍照時做出打針手勢,不忘呼籲市民打針。(李紹昌攝)
食衛局長陳肇始接受本報專訪時提到,特區政府建立基層醫療健康系統,會從五大方向着手,包括整合現有公私營基層醫療服務。她拍照時做出打針手勢,不忘呼籲市民打針。(李紹昌攝)

相關文章:【施政報告2021】倡專職醫療免轉介 臨牀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引入法定註冊制度

18區設地區康健中心、康健站 分析居民健康情况

另外,政府逐步在全港18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或康健站,充當基層醫療服務的樞紐。可透過數據分析居民健康情况,例如是否愈來愈肥胖、吸煙率有否下降,協助政府辨識不同地區的需求,從而相應投放資源。

政府亦會改善健康紀錄互通,「這樣才知道病人在隔離(醫療機構)看了,健康紀錄是這樣」,長遠鼓勵市民管理自己健康。

五大方向制訂基層醫療藍圖 扭轉專科門診為「醫療第一站」現象

她提到,政府會循五大方向制訂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可持續發展藍圖(見下表),包括重整公私營基層醫療服務,避免公共資源「太多重疊」;並探討制訂「病人路徑」,扭轉以專科門診為「醫療第一站」的現象。她亦留意到長者醫療券「未必用得其所」,當局會作檢視。

相關文章:社康護士疫境工作新常態 走進社區守護病人挑戰無限

轉介康復病人 減輕公營醫療服務壓力

陳肇始期望,透過全港18區的地區康健中心或地區康健站,與醫管局7個聯網「連成一線」。她稱當局已設立機制,與醫管局定期溝通,由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統籌,將醫管局中風、髖骨折、心肌梗塞等康復病人轉介到康健中心或康健站。她解釋,不少慢性病患者到醫管局覆診取藥,「見醫生可能都是幾分鐘,次次見不同醫生」,地區康健中心可提供專職醫療服務等,協助病人更好管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