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News

土生土長港人把金庸武俠小說帶到英語世界 翻譯重鏡頭感 人名招式字字斟酌

【明報專訊】從在圖書館蹲守他人歸還《射鵰英雄傳》的小孩,到《射鵰三部曲》英文版譯者,張菁最想做的是將小時候閱讀金庸的「過癮」傳遞給英語世界的讀者。一招一式,一撇一捺,她着力翻譯出金庸筆下的「鏡頭感」。為翻譯更準確,她還學習了中國拳術,並到實地考察,登了華山又到了桃花島。如今張菁翻譯金庸作品近10年,會繼續做「紅娘」,為金庸和另一語言的讀者牽線,讓更多西方讀者領略金庸筆下的刀光掠影、冒險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張菁於小時候愛上金庸作品,如今是《射鵰三部曲》譯者,有份參與翻譯《射鵰英雄傳》,正獨譯《神鵰俠侶》。站在楊過及小龍女的雕塑前,她說最希望能將小時候閱讀金庸的樂趣傳遞給英文世界的讀者。(朱安妮攝)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張菁於小時候愛上金庸作品,如今是《射鵰三部曲》譯者,有份參與翻譯《射鵰英雄傳》,正獨譯《神鵰俠侶》。站在楊過及小龍女的雕塑前,她說最希望能將小時候閱讀金庸的樂趣傳遞給英文世界的讀者。(朱安妮攝)

明報記者 楊晨

在港土生土長的「80後」張菁和許多人一樣,在電視機認識金庸的武俠世界。她小學時下午「邊做功課邊睇1983年版射雕英雄傳」,又因書價頗貴而與朋友一人買一本,再交換閱讀。張笑稱「圖書館是永遠借不到金庸小說的第一冊」,曾在還書處等待他人歸還金庸作品,再第一時間借走。

小時看《射鵰》 打開閱讀大門

張說小時候並非「愛讀書的小孩」,但一口氣讀完《射鵰英雄傳》,夢想成為郭靖。金庸作品亦為她「打開閱讀大門」,歷史書中枯燥的字成為活生生的人,「郭靖和黃蓉接觸的是真實歷史人物,他們的命運都受到真實歷史影響」,透過金庸,她對宋元明歷史有更深認識。

大學時赴英國修讀美術史,畢業後進入博物館工作,張菁在此結識瑞典譯者郝玉青(Anna Holmwood)。郝2012年發起《射鵰三部曲》翻譯項目,並翻譯了《射鵰英雄傳》第一卷,後邀請張菁一同翻譯。張回憶收到邀請時,「想也沒想,就已經答應」。

相關文章:翻譯科技 應用層面廣 溝通模式改變 帶動翻譯人才需求

中文隨時換視角 譯英需改句子結構

「我希望做到英文讀者都可以一口氣讀完金庸小說。」張菁認為金庸文字引人入勝的原因之一,是有電視劇般的「鏡頭感」,英文讀者對中國武俠的基本印象多來自影視作品,因此翻譯時保留「鏡頭感」亦能讓初讀者更熟悉。她說英文小說多為全視角或單視角,難像中文般隨時切換視角,需不斷修改句子結構,令其銜接連貫。

張菁如今正獨譯《神鵰俠侶》,第一卷(圖)去年已出版,計劃明年出版第二卷。(受訪者提供)
張菁如今正獨譯《神鵰俠侶》,第一卷去年已出版,計劃明年出版第二卷。(受訪者提供)

S首動詞顯輕盈 G音表狼狽

張亦反覆推敲打鬥場景中動詞和擬聲詞,如《射鵰》第31回瑛姑在荷塘中對戰郭靖,瑛姑自創「泥鰍功」,在泥沼中動作輕盈,她在翻譯時用了不少字母「S」開頭的詞,如slap(拍)、scoop(舀)等,而施降龍十八掌的郭靖則在泥沼中盡顯狼狽,她則用了struggle(掙扎)、dodge(閃避)等「G音」詞,體現其深陷泥沼的狀態。

為更準確翻譯金庸筆下的一招一式,張菁學了中國拳術,了解到「推」、「擒拿」、「靠」等具體動作,如「靠」並非單純倚靠,而是重心於雙腳轉換,「由此產生的力是可以彈飛對方」。她又走訪金庸小說的地點,包括華山、桃花島、煙雨樓等,認為只要親身體驗,才知華山之陡、山海關之險。

今年金庸誕辰百周年,張菁翻譯其作品亦已到第10年,郝玉青已離開翻譯團隊,如今張獨譯《射鵰三部曲》第二部《神鵰俠侶》,第一卷去年已出版。她說「翻譯金庸小說一直是我很想做的事」,金庸作品歷久彌新,生命力強,過了近60年仍「很多人鍾意,很多人討論」。

張菁翻譯的《射鵰英雄傳》第四卷A Heart Divided(圖),有外媒評論為「中國版《魔戒》」。(受訪者提供)
張菁翻譯的《射鵰英雄傳》第四卷A Heart Divided,有外媒評論為「中國版《魔戒》」。(受訪者提供)

「任世道怎變,勿失天然正義感」

張菁回憶留學英國時曾看了數百部話劇,但「沒一齣是中國作品」,立志要填補英文世界中中文文學的空白。《射鵰》4卷英文版和《神鵰》第一卷已在全球賣出10萬冊,張形容「相當可觀」,計劃明年出版《神鵰》第二卷,不久後將去襄陽旅遊,為翻譯做準備。

張說自己深受金庸筆下許多人物的冒險精神和「天然正義感」影響,如楊過身世坎坷,父母雙亡,與愛人分離,四處奔波但仍不失正義感,「世道如何改變,都不要失去天然正義感,這亦是人性最重要的一部分」。

相關文章:CIHE 成就翻譯科技、人工智能人才 多元升學途徑應市場需要

人名招式字字斟酌 拒音譯楊「過」取Penance

將金庸武俠小說帶到英語世界,從人物名稱到動作招式,張菁十分斟酌一詞一句,力求向英語讀者傳遞閱讀原著的體驗。她處理人名時並非全都音譯,而是會結合人物形象和漢字意義,例如楊過譯為「Penance Yang」,有悔過之意;穆念慈譯為「Mercy Mu」,希望讀者能讀出名字寓意。張菁亦會在表達方式上結合英文特點,保留原意同時,令字句篇章更符合英文讀者閱讀習慣。

名字多有寓意 音譯難體現

金庸筆下人物名字多有特殊寓意。《神鵰俠侶》主角楊過便是如此,黃蓉為其取名「過」,寓意「過而改之」,不要重蹈父親楊康覆轍。張菁說,中國人起名很少會用「過」,中文讀者閱讀時一下子就能讀出這個人物一定是背負了父輩的過錯,若單純音譯則無法體現,希望譯名能「好似一拳打到你面咁」,令讀者一目了然。

方便讀者閱讀,亦是張菁翻譯的準則之一。綽號「西毒」的歐陽鋒和兒子歐陽克常一同出現,且歐陽克與柯鎮惡有打鬥情節,若單純按拼音譯為Feng Ouyang和Ke Ouyang,或令讀者混淆,故分別譯作Viper(毒蛇)及Gallant(花花公子)Ouyang。

相關文章:做韓語翻譯、教育、網上生意 由興趣、生活層面多聽多講 增學習成效

貼近英文讀者閱讀習慣 詞句參考莎翁狄更斯

在人物描寫上,張菁會參考歐美名家作品,令詞彙和句式更符合英文讀者閱讀習慣,例如李莫愁遭情人陸展元拋棄,因愛生恨,甚至要滅陸家滿門,是「怨女」形象,張菁在翻譯時參考了英國作家狄更斯《遠大前程》一個「被甩的女性角色」。另一角色一燈大師原為大理國王,其愛妃瑛姑與周伯通私通,令他心生妒忌,張菁則借鑑莎翁作品《奧賽羅》,以及《冬天的故事》一個疑心重、妒忌心強的男性角色。

張菁說,中文強調語氣,即使用字相同,不同語氣意思亦有別,而英文則略有不同,因此翻譯有時亦會調整句式,例如《射雕英雄傳》第28回黃蓉被裘千仞打至重傷,郭靖緊張黃蓉傷勢,對裘千丈說了句「你好好送我們下山去」,張菁翻譯時用了命令句「See us down safely」,指中英文表達方式不同,用命令句式更能體現郭靖的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