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前年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至去年底約5.1萬宗申請獲批,當中約3.6萬人已抵港。勞工及福利局去年11月向當時透過高才通簽證抵港逾6個月的5000名申請人及家屬發問卷,獲近四成回覆,回覆者當中54%已就業,即近半未就業。有工作的一半受訪者收入中位數約5萬元,約10%達月薪逾20萬元水平(有機會年薪逾250萬元)。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創會會長尚海龍認為,這反映高才通計劃能為香港補充人才。有人力資源業界期望政府設人才配對平台,令人才供應與需求銜接。
李家超:反映高才受市場歡迎
特首李家超22日出席香港僱主聯合會活動致辭時引述調查結果,稱反映來港高才受本地勞工市場歡迎。
勞福局長孫玉菡在勞福局社交平台發帖,形容問卷回覆率近四成,有足夠代表性。孫表示,按調查所得數據為基礎,推算去年已抵港的3萬多名高才通人才的情况相若,估計高才通可為香港帶來每年約340億元直接經濟貢獻,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約1.2%。
他表示,逾半高才通人才及其配偶為40歲以下,普遍較年輕,加上他們帶同年幼子女定居香港,對香港人口結構帶來正面影響。
相關文章:2024就業機遇與挑戰並存 招聘趨審慎 七大熱門行業宜求職轉職
尚海龍:需「拉上補下」看數據
受訪已抵港高才的薪金中位數為5萬元,高於本地每月就業收入中位數2萬元。尚海龍回覆本報查詢稱,從受訪者收入中位數及就業比例可見,計劃成功。不過,他說回覆問卷的受訪者一般情况較好,或較積極回應調查;未回覆的六成就業情况有可能較差,需「拉上補下」看待相關數據。
他估計,以批獲的5.1萬人作基數,在港已找到工作的人或未到一成。
顧問倡建高才求職平台配對
問卷顯示43%受訪者已在港定居,尚海龍認為申請人不一定取得香港身分證就馬上來港,或需時安頓原先工作及生活。他說,部分內地高才來港前從事工業、自動化工場等工種,在港相關職位有限,亦影響來港進度。
環球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李漢祥表示,近日不少行業仍反映未能聘請高管人才,包括電訊、酒店業等,建議政府針對高才建立求職平台,在保障私隱下配對求職者與僱主,才能令5.1萬名獲批者更有效地被本港市場吸納。
香港人力資源管理學會會長孔于人回覆本報稱,據學會去年所做「香港薪酬趨勢調及薪金水平調查」,本港中層員工每月就業收入中位數接近4.9萬元,與勞福局公布受訪高才月入中位數約5萬元相若,反映他們能填補本港中層、高層人手短缺。
相關文章:高才通一周年|90後棄滬外資行工作 寧減薪一成來港尋機會 冀釐定審批標準
來港工作考慮生活成本
來自上海、現年27歲的朱先生去年經高才通來港,去年10月起在本港一間家族辦公室工作。勞福局調查顯示抵港逾6個月的受訪人才中僅54%已就業,朱認為與本港生活成本高有關,屬經驗較少的C類申請者在決定是否來港工作時會較審慎。
朱先生持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數理統計學士學位,並持有美國康奈爾大學金融工程相關研究生學位,現月入約4萬元。勞福局調查顯示抵港逾6個月的受訪高才的月入中位數約5萬元,他認為屬合理,他認識部分申請人在港月入達6萬至7萬元。他認為從受訪者月入中位數可見,找到工作者屬競爭力較高的一群。
C類申請人工作經驗少 未必短時間來港
朱估計未找到工作的人或屬工作經驗少於3年的C類申請人。C類是指在緊接申請前5年內,獲合資格大學頒授學士學位,但工作經驗少於3年的人。他認為這批剛畢業、目標工作收入約2萬至3萬元的申請人,接受在港工作機會時會更審慎,會衡量扣除租金的收入是否高於原居城市,未必會短時間來港。
前年《施政報告》表示,本地勞動人口流失約14萬人。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葉兆輝向本報稱,香港流失的人才包括教師、社工等專業,但高才通來港者從事職業並不包括這些行業,因此未能完全填補人才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