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環境、社會與管治(ESG)目的是提高企業長遠可持續性,匡智會在1999年開始經營社企,亦是本着要可持續的初衷。該社企1965年開始專為智障人士提供服務,由辦學到開廠、開店逐步擴大規模成為一門「生意」,其助理總幹事(機構行政)黃碧君表示,社會普遍認為社企是不賺錢的生意,但她指出:「我們都要達到顧客要求,一般商業社會的運作模式會遇到的困難、挑戰,我們都會遇到。」因為社企要營造商業化的格局,成為員工的跳板,訓練他們可以轉投商業機構。
相關文章:綠色及可持續金融專才炙手可熱 考取ESG分析師認證、ESG投資資格 為事業加分
須因應環境和生意發展狀况作變動
黃碧君稱,團隊既要培訓殘障員工擁有在社會工作的技能,又要肩負商業機構的業務發展,舉例廠房的整個生產、銷售流程,由產品包裝、銷售渠道到售後服務一一跟進,並隨着市場走勢推出相應服務,例如網銷流行便設立網站、開拓線上銷售。但她指出生意要可持續發展,最重要是保持開放和接受的心態,聆聽和學習市場的運作模式,因應環境和生意的發展狀况作出變動。

相關文章:視障人士觸覺聽覺敏銳 配合適當訓練及輔助儀器 能勝任不同崗位
社企只有實現可持續發展 才能為員工做事
她以企業客的曲奇訂單為例,接單時發現市場口味偏好茶味或中式陳皮味,他們就會調整產品,所以每次接觸外界的機會就是涉獵新的資訊、改善產品的契機。另過去在產品款式上較多變,全因想嘗試不同款式,但隨着多年發展,該社企最近定下5款固定款式,包括燕麥提子、芝麻、朱古力杏仁、紫薯、伯爵茶;之後亦會陸續按市場需求,推出期間限定的產品。社企只有實現可持續發展,才能夠為員工做事。
對於以員工為本一事,匡智會署任服務主任黃頌賢認為,這無疑是加重了人力資源成本,因為社企亦要按照勞工法例的最低工資支付薪金,但由於殘障員工都是在能力上有限制的人,「不論認知、社交能力或應對壓力調適都一定會有限制,他們的工作效能未必可以好似健全人士100%運作」,所以在每一項業務或每一間店舖,必須較其他商業機構聘用多一倍的殘障人士。
惟他相信,強迫員工從事不喜歡的事,這件事永遠都不會做好,相反員工喜歡做這件事先會做好,因此每一名員工入職前都會經過半天的體驗日,之後揀選心儀的項目進行一星期至一個月的基礎訓練,選項包括烘焙訓練、樓面訓練、洗衣訓練、酒店房務訓練等。
相關文章:【職場共融】殘疾公務員人數及佔比回歸後新低 社福界促訂比例KPI 盼政府帶頭落實共融就業
須在情感和技術投放更多人力資源成本
準員工通過評核後,便會在旗下廠房或店舖作為期3至6個月的實習生。但黃頌賢表示,每位員工的入職培訓到正式工作的時間不同,因為最困難的地方就是調節員工心態,尤其是來自剛從特殊學校或職訓中心畢業的殘障員工,他們與主流學生一樣要擺脫「學校模式」,需要較長時間適應新環境。加上一般智障人士彈性不太高,要面對突發狀况會容易感到沮喪,更要在情感上和技術上投放更多人力資源成本。
相關文章:【職場共融】調查發現63%傷健共事經驗理想 三成僱主稱缺聘請途徑 促政府投放資源支援社福機構充當中介
每年平均約5至6人轉投商業機構
同時,黃頌賢表示,員工在通過最後階段後,若有職位空缺便會聘請。他表示現時合共聘請60至70名全職及兼職、當中包括負責指導殘障員工的健全店長或師傅。但他續稱,其他如酒店房務等服務會與公開市場的酒店合作,每年平均有約5至6人轉投商業機構,甚至曾有準員工接受培訓後,表現優秀隨即獲商業機構招攬。
然而,員工受聘後更「考功夫」,黃頌賢表示,有次試食時發現烘製的曲奇形狀參差,向師傅查詢得悉人手製作必然存有誤差,要水準穩定必須經過反覆練習和嘗試。但他要將這些產品推出市場亦必然滯銷,幸好聘請的師傅是經驗豐富的酒店糕餅師,找出每塊曲奇的厚薄和形狀各異,全因員工在某項工序上不足,改善後便能做出可銷售曲奇。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