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News

【香港新坐標論壇。創造未來】跨界合力培才 為藝術開拓新可能 新一代藝文人要具「橫向思維」

【明報專訊】《明報》上周五(4月28日)舉辦「香港新坐標:構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之人才大策略」論壇,約200名政界及文化界人士齊聚香港演藝學院,就培育文化藝術人才應有思維、政策配套、推廣本地藝文教育等範疇分享真知灼見。科技日新月異,如何培育能追上現實需求的新苗是教育界面對的挑戰之一。香港浸會大學創意藝術學院創院院長潘明倫表示,預測未來的最佳方法為創造未來(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invent it),培育文藝人才需跨界別合力、為藝術開拓新的可能。他強調,浸大相當重視跨學科教學,盼能培育「新」人才。

《明報》上周五假香港演藝學院舉辦的論壇,吸引約200名市民及文藝界人士出席。(黃志東攝)
《明報》上周五(4月28日)假香港演藝學院舉辦的論壇,吸引約200名市民及文藝界人士出席。(黃志東攝)

浸大重視跨學科教學 培育未來人才

潘明倫在論壇形容,現時科技發展可謂「快到追唔切」,認為要以新思維評估藝術在現今時代的角色及可能,而培育文藝人才亦同理。他稱預測未來的最佳方法為創造未來,故浸大相當重視跨學科教學,希望集合不同範疇的專家建立一套新模式和研究框架,培育有能力回應未來挑戰的人才。

潘明倫指出,科技可為藝術帶來不同可能。他憶述,新冠疫情令遠在丹麥的合唱團未能來港演出,浸大團隊最終利用全像投影技術,讓兩地合唱團隔空「同台」演出,並配合多媒體裝置等,讓觀眾得到沉浸式體驗。

潘以此為例,顯示藝術創作、孕育文藝人才需各界合力,故學校提出以「跨學科」(interdiscipline)形式培訓學生,希望以此方式開放新機會予年輕人。浸大去年7月成立創意藝術學院,匯合視覺藝術院、電影及音樂學院,另與傳播學院、商學院等合作設計課程,現時有約1800名學生、70名全職教職員及138名兼職或客座教職員。

潘明倫補充,學院將於9月推出兩項跨學科新課程,包括藝術及科技文理學士(榮譽)課程,以及工商管理文學士(榮譽)(全球娛樂)課程。這兩個具特色的課程將培育能應對未來的學生,他們不僅通曉藝術文化,更掌握營商和科技知識。

相關文章:【視藝科技】浸大:視覺化研究中心設全球首個360度LED影院 定期開放公眾「互動」 都大:數碼藝術實驗室開幕 供虛擬沉浸式教學

新一代藝文人應具「橫向思維」

教育燃新」主席黃英琦在高峰論壇表示,交流對培育藝文人才相當重要,除有助將原有意念升級,亦能培育其「多元文化」的溝通能力。她形容,香港除有中華文化的根基,亦有世界視野的闊度,培育新一代藝文人才時應有「橫向思維」,促進多元交流、融合。

身兼香港兆基創意書院校監的黃英琦認為,文藝人才須掌握繪畫、多媒體創作等多項「硬技巧(hard skills)」,但同時應學會「多元文化溝通」、擁有大局思維。她指出,有感人才到不同地方交流,了解當地科技及創新領域後,會為其原有意念帶來裨益,強調「交流未必即時有成果,但也是相當重要」。

黃英琦補充,香港同時擁有中華文化的根基,也有世界視野的闊度,是「文化交流融和、合作」的理想場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去年舉辦為期兩年的「雙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計劃」,黃希望香港和北京的青年能透過藝術文化交流激發創意思維、擴闊視野,而今年夏天將有16名參與者到香港各大博物館實習。她補充,希望計劃可啟發青年就藝術提出創新提案,如為故宮館設計數字紀念品等,另希望計劃在未來能繼續擴大,讓北京以外不同內地省市的人才也可來港交流切磋。

相關文章:【音樂藝術】突破固有框架 依場地度身訂做音樂 藝術機構「廿一檔」玩創新音樂

亦需「系統思維」 從眼前思考背後系統

此外,黃英琦表示,新一代藝文人才亦要擁有「系統思維」,即處理眼前問題時會考慮到背後營運的系統,每每做創新的事情均要思考「why and how(為何及如何)」。她又稱,藝術文化除為人帶來感官刺激,亦應能讓社會更加公義,認為社會同要着眼基層市民有否機會理解藝術、創作能否回應其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