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任職瑪嘉烈內科專科醫生的朱珮珊,一口氣請了6星期假遠赴意大利,為的不是度假,而是換個身分登上難民救援船「維京號」(Ocean Viking),在地中海為387名獲救非洲難民提供醫療服務。在救援船漂泊近一個月,更因此感染新冠,她卻毫無怨言,還形容參與義務工作很開心,「我不知道應該如何表達,但醫生就是想做這些事」。
實習記者 張凱元
成救援船唯一醫生
朱珮珊早在求學時期已接觸到人道工作的資訊,萌生參與的念頭,她說不少醫生都抱同樣想法,但往往工作繁忙未能實現。縱是期盼已久的機會,但要隻身登上由歐洲海事及人道主義組織「SOS MEDITERRANEE」及「國際紅十字會」共同營運的海上救援船維京號,朱珮珊亦「好淆底」,出發前多番查閱相關資訊,但後來發現船上醫療工作並非想像中複雜,更領悟到幫人者不需有很高才能,每個人的付出同樣重要。
朱珮珊是維京號上唯一一個醫生,她和另外3名護士組成醫療團隊,為獲救者提供簡單急救和治療。船上另有負責拯救遇難者的海員和協助分發物資、為獲救者登記等的支援團隊。一行數十人7月於意大利西西里島的港口登船,訓練逾一周後出海搜救。
相關文章:【醫護故事。傑出員工獎得主】服務公院36個寒暑 屯門醫院神經外科部門前主管堅持不放棄 為無數病患帶來康復希望
幸而獲救者無大礙 提供簡單急救和治療
進入搜救範圍後第三日,維京號展開了第一次救援行動,兩日內拯救5艘難民艇上的移徙者。朱珮珊稱中地中海的移徙路線較險峻,近一個月航程救起387人,以年輕男子為主,女士和小朋友僅約40人。幸而獲救者並無大礙,醫療隊伍毋須啟動「大型傷亡計劃」(Mass Casualty Plan)。朱珮珊說,難民主要是脫水、擦傷、被海水及電油混合物燒傷皮膚等,故要為他們包紮、敷上藥物。
完成5次搜救後,維京號已將近滿載,要尋找一個安全港口讓獲救者登岸。船員先後聯絡鄰近國家,終獲意大利回覆及安排。等候期間數百人需在船上生活,由於空間不大,甲板擠滿人。為照顧獲救者心理需要,船員舉辦不同活動供他們參與,如音樂會、安排輪流洗衣服、下廚等。
聾啞孩原非聾 嘆環境限制認知
朱珮珊憶述,有獲救媽媽登上救援船時表現激動,跪在地上向人員鞠躬道謝。一個只能「呀呀」作聲的9歲聾啞獲救小孩令她印象尤其深刻,一日小孩把玩她的智能手表時,無意中令她口袋中的手機發出聲響。小孩指出傳出鈴聲的位置,令她感到奇怪,終發現他並非完全失去聽力,遂轉介國際紅十字會的人員,為他聯絡岸上組織跟進。
朱珮珊感慨,小孩的成長環境資源貧乏,未能為他測試聽力,令所有人都認定他聾啞,「我希望他能到一個更好的環境,他的人生可以有很大的改變,至少他可以聽、說和學習」。
相關文章:【醫護故事。傑出員工獎得主】東華病人服務助理不忘初心 用愛心和言行關顧病人身心需要
無悔染疫 幸未影響救援工作
疫情下登船,朱珮珊雖小心翼翼,但抵埗後發現意大利人都不佩戴口罩,船上的難民也不一定做檢測,船上亦難以提供足夠隔離設備,最後朱珮珊亦在行動中確診,幸當時獲救者已安全登岸,未影響其救援工作。
親眼目睹一個個移徙者冒着生命危險離開家園,朱珮珊感悟「生命很脆弱,但生存意志可以很頑強」。是次返航不代表結束,她期望日後能不受工作崗位所限,到更多的災區幫助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