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News

【考古學家】為發掘工作引入科技 保護文物 香港故宮展出三星堆遺珍

【明報專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昨(23日)宣布,將於下月底推出特別展覽「凝視三星堆──四川考古新發現」,展出120件距今2600至4500年的青銅器、玉器、金器及陶器等珍貴文物,近半為2020至2022年間最新發掘的文物。香港故宮稱,當中23件屬國家一級文物,部分更為首次於四川省外展出,包括目前於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展出的青銅人頭像、青銅神獸、龍形器及獸面鳳鳥紋玉方座等,可了解古蜀文明歷史之美。展覽還會展出祭祀坑發掘工作的考古工具,讓訪客了解考古工作的艱辛。

 展覽將展出祭祀坑發掘工作的考古工具,讓訪客了解考古工作的艱辛。(馮凱鍵攝)
展覽將展出祭祀坑發掘工作的考古工具,讓訪客了解考古工作的艱辛。(馮凱鍵攝)

明報記者 區慧盈 四川報道

相關文章:【文物職人】故宮博物館文物修復師隱沒展櫃背後 須熟歷史擅科學 鑑定文物狀態訂做保護方案

23件屬國家一級文物 部分首次四川省外展出

四川三星堆文化代表古蜀文明,文物如美玉、神壇及面具則為古蜀先民精神世界的寫照,並展現長江上游同時期古代文化的成就。當中23件為國家一級文物,包括於1986年出土的青銅器,如戴金面罩人頭像、縱目面具、獸首冠人像、大口尊及二號神樹底座等。

「大面具」前年出土於三星堆遺址3號坑,並首次在港展出。其體積龐大,高約71厘米,寬131厘米,深66厘米,為目前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形制最完整、體量最大及保存最完好的大型青銅面具;亦是三星堆文化中最具特色器物。(馮凱鍵攝)
「大面具」前年出土於三星堆遺址3號坑,並首次在港展出。其體積龐大,高約71厘米,寬131厘米,深66厘米,為目前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形制最完整、體量最大及保存最完好的大型青銅面具;亦是三星堆文化中最具特色器物。(馮凱鍵攝)

此外,其中18件展品由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借出、屬2001年或之後出土的珍貴文物,最為矚目的有銅眼形器,以及首次來港、於2001年出土的兩件玉鉞,年代為距今3000多年。

「大神獸」為首次於四川省外展出的文物之一,高98厘米,長104厘米,寬39厘米,去年出土於三星堆遺址8號坑,為目前三星堆發現的最大一件完整動物形青銅器;其複雜結構展現古蜀人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及創造力。(馮凱鍵攝)
「大神獸」為首次於四川省外展出的文物之一,高98厘米,長104厘米,寬39厘米,去年出土於三星堆遺址8號坑,為目前三星堆發現的最大一件完整動物形青銅器;其複雜結構展現古蜀人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及創造力。(馮凱鍵攝)

分4單元 多方面呈物質精神文化

展覽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和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主辦,並分4個單元,呈現三星堆的藝術世界、城市生活、精神信仰和來龍去脈,以探索成都平原地區的物質文化與精神生活、藝術造詣與技術成就。

「商青銅立人像」為三星堆博物館「鎮館之寶」,高260.8厘米,不會對外借出。其整體形象典重莊嚴,似乎展現的是一個具有通天異稟、神威赫赫的大人物正在作法的形象,其站立的方台,可理解為作法的道場,即神壇或神山。(馮凱鍵攝)
「商青銅立人像」為三星堆博物館「鎮館之寶」,高260.8厘米,不會對外借出。其整體形象典重莊嚴,似乎展現的是一個具有通天異稟、神威赫赫的大人物正在作法的形象,其站立的方台,可理解為作法的道場,即神壇或神山。(馮凱鍵攝)

第一單元「穿越之眼」將聚焦各類青銅人頭像、面具和神像;第二單元「三星堆的城市生活」重現三星堆的城市面貌,因三星堆曾是青銅時代東亞地區最大的城市之一,並同時展出當多款青銅器、玉器、金器和陶器;第三單元「三星堆的神與巫」則探究三星堆文明的信仰及宇宙觀,並透過已拼對及復原的青銅,展示三星堆先民的祭典場景;第四單元「三星堆的來龍去脈」追溯三星堆的起源、流傳和延續,探索此文化如何影響中國其他地區。

將展出祭祀坑發掘工作考古工具

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冉宏林於四川成都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本港早在1990年代已發現與三星堆遺址有密切關係的玉璋,認為展覽可讓市民近距離認識3000多年前長江上游古蜀文明的歷史。他又稱,展覽將展出祭祀坑發掘工作的考古工具,讓訪客了解考古工作的艱辛,同時期待日後與香港的博物館增加交流。

「縱目面具」為較早期1986年出土於三星堆遺址2號坑的文物,其物料為青銅,公元前1300至1100年製造。(馮凱鍵攝)
「縱目面具」為較早期1986年出土於三星堆遺址2號坑的文物,其物料為青銅,公元前1300至1100年製造。(馮凱鍵攝)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長唐飛表示,三星堆遺址及金沙遺址為古蜀文明的代表,並與黃河流域、長江中下游地區文明緊密聯繫,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起源的典型實證。他期待訪客能夠深入了解輝煌燦爛的古蜀文明,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推動文明交流互鑑。

「龍形器」為青銅文物,去年出土於三星堆遺址8號坑;呈長柱狀,龍頭上有寬鼻子、一隻長耳朵,身上均勻分佈鱗片紋樣及連串羽毛狀圖案,整體形態奇特而優雅。其嘴刻有許多牙齒狀物,實際是牙璋的形象。(馮凱鍵攝)
「龍形器」為青銅文物,去年出土於三星堆遺址8號坑;呈長柱狀,龍頭上有寬鼻子、一隻長耳朵,身上均勻分佈鱗片紋樣及連串羽毛狀圖案,整體形態奇特而優雅。其嘴刻有許多牙齒狀物,實際是牙璋的形象。(馮凱鍵攝)

相關文章:【文物修復師】須兼備文理知識 用科學保育文物

文物信息仍待了解 或需數十代研究

曾擔任三星堆遺址祭祀區8號坑的發掘現場負責人、北京大學考古教授趙昊指出,三星堆的發掘條件對比其他地區屬非常優越,因發掘過程中已意識到其重要性,但至今仍未完全了解文物帶出的信息,或需幾代甚至幾十代人工作,故目前最重要為「如何將現場獲得的信息,全部合理地保留下來」,交棒予下一代。

北京大學考古教授趙昊(圖)在三星堆遺址接受本報訪問,他說至今仍未完全了解三星堆文物帶出的信息,或需幾代甚至幾十代人努力考究,故目前最重要是如何將現場獲得的信息全部保留下來。(馮凱鍵攝)
北京大學考古教授趙昊在三星堆遺址接受本報訪問,他說至今仍未完全了解三星堆文物帶出的信息,或需幾代甚至幾十代人努力考究,故目前最重要是如何將現場獲得的信息全部保留下來。(馮凱鍵攝)

現場設實驗艙 控溫調濕免受損

他又稱,當局於1980年代進行露天發掘工作,及後該區成為保護區,自2019年後為發掘工作引入科技,並在現場搭建實驗艙,維持現場的溫度及濕度,以長期保存文物。他以曾發掘約800根象牙為例,由於埋藏約3000年,象牙變得柔軟,便需在現場加固,並冷藏儲存。

儘管挖掘工作持續多年,但5號及6號坑的挖掘尚未完成。四川大學考古教授黎海超接受本報訪問時透露,預計兩坑至少需約一年時間才完成挖掘。談及兩個坑的特別之處,他指整個遺址中,首次於6號坑發現唯一的木箱,內有玉刀及絲綢,需繼續發掘,以了解內裏是否藏有其他文物。

四川大學考古教授黎海超接受本報訪問透露,尚餘5號及6號坑未完成挖掘工作,預計至少一年時間才完成。談及兩個坑的特別之處,他指整個遺址中,首次於6號坑發現唯一的木箱,內有玉刀及絲綢,需繼續發掘了解是否藏有其他文物。(馮凱鍵攝)
四川大學考古教授黎海超接受本報訪問透露,尚餘5號及6號坑未完成挖掘工作,預計至少一年時間才完成。談及兩個坑的特別之處,他指整個遺址中,首次於6號坑發現唯一的木箱,內有玉刀及絲綢,需繼續發掘了解是否藏有其他文物。(馮凱鍵攝)

他又分享道,由於5號坑較細,而且內含的金銀首飾排列「似有似無」,故整理時需「一邊思考,一邊商討」,以探討最完備的清理方案,為目前面對的最大困難。他補充,5號坑的金器及象牙數量較多,並發掘了已出土的「金面具」。

相關文章:【魔術手】博物館文物修復師「妙手慎思 還原歷史」 政府撥款3700萬元培訓文物修復人員

9.1可訂票 展期至明年1月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表示,展覽揭開香港故宮「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系列展覽」的序幕。展期由9月27日至明年1月8日,成人票價150元,特惠門票75元,最快可於下月1日早上10時起透過博物館網站及「購票通」等訂票。

註:三星堆博物館正檢視展品的資料,上述為最新文物資料內容,名稱及解說或與博物館及官網有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