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新冠肺炎疫情1月23日爆發後,不同崗位的人以不同方法守護香港。不少醫護2月初罷工,要求政府封關免醫療系統爆煲,這是為了守護;醫護在前線抗疫逾百日,亦是為了守護。本報攝影記者走訪各醫院聯網的7間醫院,見到奮戰的除了一眾醫生和護士,亦有各職系員工,在各自的崗位守護香港。
疫情下,聯合醫院主要入口處安裝了一部熱能探測器(圖左),全程監察進入醫院的人,由穿戴全副保護裝備的職員駐守,發現有人戴帽進入,要即時指示對方脫帽,以確保體溫監測沒有漏網之魚。(鄧宗弘攝)
求診者步入醫院,即有穿上保護衣的工作人員提示作體溫檢測,然後到急症室分流站簡單檢查,保安員會護送懷疑個案上病房,醫護人員取其鼻液樣本後,交往化驗室檢驗。病人一旦確診,即會被送入隔離病房,清潔工會定時入房間清潔,物理治療師亦會為有需要的確診者做復康訓練。運作助理收集確診者的垃圾包妥丟棄,有關衣物則送到洗衣房特別處理。各人各司其職,卻環環相扣,形成守護公營醫療體系的防疫陣線。
到公院求診的人,誰是感染者無迹可尋,於急症室分流站的醫護站在最前線,須全天候在PPE保護下工作,近距離詢問求診者接觸史及為他們量體溫及血壓。(鍾林枝攝)
新冠病毒傳染性高,懷疑個案都要高規格防範。圖中屯門醫院的保安員,也要穿上保護衣、面罩及眼罩,由急症室護送懷疑患者上病房,其間拉起膠帶,以防其他人接觸到患者。(鄧宗弘攝)
新型冠狀病毒可透過糞便傳播,清潔工要經常清理院內的洗手間。圖中伊利沙伯醫院的清潔工說,洗一次廁所要45分鐘,疫情下因要穿著PPE工作,會熱得全身濕透。本報記者拍攝時,她示範清潔約15分鐘,整個面罩已熱得全是霧氣。(鄧宗弘攝)
常被暱稱為「姐姐」的運作助理,是醫院清潔的守護人,每天清潔及消毒醫院,包括確診病人到過或用過的設施。在威爾斯親王醫院的儲物間內,運作助理戴上部門經理送贈的護目鏡,清潔時有更充足的保護。運作助理每天工作後會消毒清潔護目鏡,以膠袋包好,掛在牆上,有如當年SARS時醫生把N95口罩掛滿一牆,待翌日返工戴上後再上陣。(鄧宗弘攝)
香港公院醫護至今能做到零感染,團隊精神功不可沒。在瑪麗醫院成人深切治療部內,兩名護士準備進入隔離病房前一刻,自動自覺互相檢查保護衣,查看是否有「漏網」,完成後才會進入病房。(鄧宗弘攝)
新加坡及內地的研究均顯示,新冠病毒感染者留醫的病房,地板及牀欄等位置是最主要受病毒污染的地方。在瑪麗醫院成人深切治療部內,運作助理會定時入病房拖地及清潔牀邊位置。(鄧宗弘攝)
深夜的威爾斯親王醫院內科病房只有兩名醫生當值,顯得冷清,與日間醫護穿梭的繁忙景况形成強烈對比。這名當值醫生剛為急症室送來的懷疑個案病人檢查,脫下保護衣後,再一次洗手。(鍾林枝攝)
瑪嘉烈醫院的內科病房內,醫護人員須在劃定的區域(de-gowning area)脫保護衣,由於保護衣可能帶病毒,清潔工人要不時消毒及清潔該區域。(鍾林枝攝)
屯門醫院病理學部內的化驗室,負責整個新界西醫院聯網的化驗工作,疫情期間安排8人24小時輪班,化驗鼻液樣本,確診者須連續兩次化驗結果對病毒呈陰性方可出院。由於全球都在搶試劑,化驗室人員稱,每次要收齊一定數量樣本才會使用試劑化驗,以免浪費。(鍾林枝攝)
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住院衣物與牀單等,會特別處理,不與其他住院者的衣物混合。這些衣物會先在隔離病房放入特別的洗衣袋,再送到東區醫院。工作人員須穿上全副保護衣,把裝着衣物及牀單的洗衣袋整個放入特別的高溫消毒機器,消毒後才送到洗衣房清洗。(鍾林枝攝)
患者的衣物要特別處理,病人產生的廢物及垃圾更幾乎「生人勿近」。在瑪嘉烈醫院內,運作助理將院內確診者的垃圾及廢料裝入紅色膠袋包起運走及丟棄,與其他留院者的垃圾分開處理。當這些垃圾推出內科病房時,走廊要清空,沒有穿保護衣物的工作人員都要避走入房。(鍾林枝攝)
文﹕羅嘉凝
「疫境仁心」圖輯同於「明報新聞網」刊載,讀者可到明報facebook及IG留言,為醫護打氣。
(抗疫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