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港第五波新冠疫情有99%安老院爆疫,捱過一役的院友即使康復,仍面對各類後遺症。除常見「長新冠」症狀如咳嗽及疲倦,香港盲人輔導會九龍盲人安老院發現不少院友染疫後吞嚥能力下降,部分人須改吃糊餐;另有公立醫院老人專科醫生臨牀觀察到同類情况,並指疫情高峰不少染疫院友入院時狀態很差,部分須插胃喉,出院後已無法自行進食。因此,香港大學吞嚥研究所正在派言語治療師及學生助手到該院舍為曾染疫長者提供密集訓練,冀把握黃金時期改善其吞嚥能力,有學者認為吞嚥困難是值得關注的長新冠症狀之一,並冀政府加強對院友的跨專業復康支援。
明報記者 陳柔雅
相關文章:【長者情緒健康】孤獨感損害如日吸15支煙?死亡率高50% 助長者拓社交圈
長者染疫後體重跌 身體機能下降
勞福局回覆,根據社署紀錄,今年1月至8月15日,789間安老院曾呈報院友確診,佔全港安老院99%。時任勞福局長羅致光6月回覆立法會議員時,引述醫管局數據指今年1月至5月25日42,753名安老院友確診。
香港盲人輔導會九龍盲人安老院是第五波爆疫院舍之一,78名院友中有61人染疫。該院院長楊琼表示,原址隔離約兩個月後不少院友體重跌且身體機能下降,至少四成長者多了咳嗽、多痰、疲倦及失眠。該院發現不少曾染疫院友喝水或進食時容易嗆到,吞嚥能力下降。
言語治療師評估長者吞嚥能力
港大吞嚥研究所所長陳文琪表示,原本吞嚥能力差的院友染疫後情况轉為更差,但想不到部分院友染疫後也開始出現吞嚥困難,部分更須「食糊仔」。楊琼稱,約2.5%至3%原本吃正餐的長者染疫後要轉吃糊餐。
在嘉里集團贊助下,港大吞嚥研究所今年6月起派言語治療師及學生助手到九龍盲人安老院,為曾染疫長者評估吞嚥能力及制訂訓練計劃,為期8個月。團隊正為20多名長者每周提供兩至三次訓練,包括利用日本舌壓訓練器鍛煉舌頭能力,並以電刺激頸部肌肉,長者在肌肉收緊時須用力吞口水,藉此強化肌肉。
相關文章:言語治療師新人入行3大挑戰 助服務對象提升語言能力
久臥牀肌肉變弱 咳嗽影響協調
至於為何曾染疫院友吞嚥能力下降,陳文琪分析,疫下院友活動機會減少且經常卧牀,令肌肉能力轉弱,影響吞嚥能力,加上咳嗽氣促,呼吸與進食協調轉差;若曾插喉,吞嚥能力會變差。她提醒,如發現長者喝水或進食經常嗆到、拒進食、進食量減少或體重不斷下跌,需盡快找言語治療師為長者評估有否吞嚥困難。
陳文琪說,其他院舍亦反映曾染疫院友出現吞嚥困難,認為是值得關注的長新冠症狀之一。她說有長者受訓後不需再吃糊餐,「不要由得長者保持狀態,需要密集訓練提升能力」,希望把握黃金時期協助長者復康。她認為「很多東西一環扣一環」,若加強肌肉或認知訓練,也有助改善吞嚥能力。
院舍盼政府增人手資助
楊琼表示,考慮到部分有吞嚥困難的長者需花更長時間進食,特設體恤安排,讓家人在特定位置親手餵食。她慨嘆長者在第五波原址隔離,肌肉等能力轉差,正設法循多方面加強訓練,例如使用機械手等樂齡科技,「深信會幫到他們」,也冀政府增加資助及人手支援。
定期到多間安老院為長者診症的公立醫院老人科專科醫生鄭戩毅表示,雖沒具體數據,但留意到不少院友染疫後出現吞嚥困難,部分人不能吃正餐。他說第五波高峰不少染疫院友入院時身體及精神狀態已很差,例如發燒、脫水及嚴重肺炎,無法自行進食,須插胃喉,部分院友出院後「返不到轉頭」並繼續插胃喉,部分接受訓練後有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