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News

【本地學者持續流失】八大本地教員4學年減14% 內地背景教員增35% 學者憂礙香港議題研究

【明報專訊】8間資助大學教學人員離職率近年上升,教資會回覆本報查詢,八大「本地」教員在4學年減少14%,同期「中國內地」背景的教員增加35%。數據顯示本地學者持續流失,多名學者分析,不少本地學者近年因政治和社會環境移民,而具「海歸」背景內地學者的普遍學術能力及刊登論文表現出眾,且本身人數多,導致「此消彼長」。有內地學者表示,不少內地及「海歸」學者僅將香港視為工作地方,較少研究本地社會,倘香港學者持續流失,或影響有關香港的研究發展。

明報記者 鄭啟智

理大本地學者跌幅24.9%最大 嶺大減兩成

本報早前向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查詢八大教員的國籍資料,獲提供八大教員的國籍或原居地數字,發現內地教員人數持續上升,由2017/18學年1175人增至2021/22學年1592人,同期本地教員由2003人減少至1722人,其他國籍的教員人數未有明顯變動。

按比例計,內地學者佔整體教員由24.4%升至32%,本地學者則由41.5%跌至34.6%。各間大學以理大的本地學者減少最多,5年間由506人減至380人,跌幅達24.9%,同期內地學者由154人增加近一倍至297人。嶺大本地學者同期亦減少約兩成。

相關文章:【八大教員離職統計】上學年離職率7.4% 回歸後新高 嶺大:人才被挖角 科大:部分人轉職廣州分校

李立峯:海歸學者增 聘請較多屬自然

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分析,近年社會環境導致不少海外和本地學者離港,另一邊廂,內地改革開放後整體有更多內地學生到海外留學,全球「海歸」學者不斷增加,大學招聘時聘請較多「海歸」背景內地學者屬自然現象。

中大新傳學院教授李立峯認為,本地學者持續流失,關注有關香港社會的研究或愈來愈少,「研究一個地方,當然最好在那個地方,或者愈近愈好」。(黃志東攝)
中大新傳學院教授李立峯認為,本地學者持續流失,關注有關香港社會的研究或愈來愈少,「研究一個地方,當然最好在那個地方,或者愈近愈好」。(黃志東攝)

本月初離港赴英的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歷史系教授葉健民亦認為,客觀而言「海歸」學者學術能力強,出版論文能力「驚人」。他並稱,近年不同大學均設內地分校,大學增聘內地學者或出於生源考慮。

資深學者紛離港 年輕學者恐增壓力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表示,本地學者人數及比率下跌,反映不少學者近年離港,他們普遍對社會氣氛失望,憂慮在目前政治環境下做研究會誤觸「紅線」,也有外國學者對於來港有顧慮。葉健民提到,近年離港的本地學者資歷較深,積極參與本地社會事務,他們離港會令學術界失去一定動力。

他說,資深學者以往在大學行政層面可為年輕學者抵擋部分政治壓力,例如後者被投訴時「在委員會頂一頂」,如今資深學者紛紛離開,憂慮年輕學者未來需承受更大壓力。不過整體而言,葉認為政治取向不分國籍,不相信內地學者增加會削弱學術自由,形容部分本地學者及大學管理層也保守。

學者憂慮關注本地社會和文化等研究減少

本地學者持續流失,多名學者憂慮關注本地社會和文化等研究會減少。城市大學公共及國際事務學系助理教授文博是深圳人,5年前在美國博士畢業後來港。他指內地背景學者對香港和本土文化認識不足,沒有情感聯繫,鮮會研究香港社會,即使想研究也不知道從何入手,因此本地學者在香港研究扮演重要角色。「我們這些人,很多人只當香港是一個工作地方,只不過想做番自己的研究。」不過,他說如果內地學者在香港落地生根,長遠與本地社會建立關係,或會推動他們投入香港研究。

料部分敏感議題未來消失於研究領域

李立峯認為,學者在外國難以及時掌握香港社會脈搏和民意轉變等,研究香港有困難,預期部分敏感議題如「港獨」在香港難再研究,未來或會消失於研究領域。

對於整體趨勢,李立峯與葉健民均強調,大學最重要是保持學者背景多元,目前數字未見大問題。李立峯說,八大教學人員一直有流動,近年波幅是否較大是「見仁見智」,認為現時本地學者仍佔一定比例。葉健民冀大學未來維持與國際接軌及適當平衡,「如果全面內地化只可聘請大陸人,當然我們會『玩完』」。

理大稱積極本地及全球聘優秀學者

本報記者向本地教員流失較多的大學查詢,理大稱近年積極從本地及全球招聘不同領域的優秀學者,配合大學發展及提升教研水平;嶺大表示聘任的教職員來自世界各地,每年均有正常流動;教大稱招聘時一直依據「擇優而錄」原則,國籍並非考慮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