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長者看不到遠處巴士的字或因反光而看不清楚,導致未能上車……視障人士乘交通工具時,要舉紙牌,字體太細、反光都會導致司機留意不到他們而上不到車。」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社區服務策劃及領航高級文憑」學生甄慧榆到訪長者中心、盲人輔導會及落區考察,發現長者、視障及殘障人士常遇到「飛站」問題,遂與同校兩名電腦及電子工程高級文憑學生合作,利用物聯網、雲端等技術設計「智能巴士站」,乘客使用應用程式(App)及設於車站的電子系統傳送指示,就可讓車長知道巴士站有人候車,避免「飛站」。
站設凸字掣揀路線 車內藍燈提司機下站有客
「智能巴士站」設於車站的系統,按鈕分上下兩行及有凸字設計,方便輪椅和視障人士使用。乘客在系統或手機App選擇路線後,系統會透過LoRa,即低功耗、長距離的無線通訊技術,將信息傳送至即將抵達的巴士,司機提示燈會亮起藍燈,提醒下站有乘客。巴士到站後,車站系統會發出聲響提醒乘客上車。
協助同學的IVE工程系講師杜璟庭稱,設計如同巴士的下車鐘,「乘客有按鈕說要下車,但從來沒有按鈕讓等待上車的人說要上車」,形容新設計令巴士變成升降機,無人上下車便毋須停站,增加行車效率。
相關文章:【智慧出行】資科辦伙運輸署開發交通數據分析系統 預測90分鐘路况助規劃行程
「輪椅者易吸廢氣」 設空氣監察系統
「我們問輪椅人士,發現他們平日外出時,其水平線讓他們吸進很多廢氣,影響健康。」甄慧榆遂於「智能巴士站」加設空氣監察系統,蒐集車站的空氣污染數據,並傳送相關部門跟進,昐更有效安排車站位置、流量及設置低排放區,方便弱勢融入城市,「改善長者、視障、殘疾人士的交通困難,鼓勵他們外出」。
跨學科學習突破學科盲點 將想法製成產品
設計由構思至今歷時一年半,花費5000至6000元,最近獲市建局及職業訓練局合辦的「智SMART新生活」創意工程及建築設計比賽的金獎及最佳創意設計獎。甄慧榆指最困難是對電子科技不熟悉,起初只能用紙皮展示想法,後來找到電腦及電子工程系同學合作,才可製成產品。杜璟庭認為透過跨學科學習,同學能突破學科盲點,「例如工程科學生習慣以技術方向思考如何解決不同困難,但經常對着電腦、電子、機器,反而忽略了人的方面」。
團隊正尋找創科基金,盼能獲得支持,於年底前改善系統外觀、加設防水功能等,再聯絡運輸署及巴士公司等在社區實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