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早前發布《支持港澳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就業創業的實施細則》(下稱《細則》),最大賣點是首次提出「港人帶港人」職場導師計劃,支持各市招募在大灣區內地9市有3年以上工作及生活經驗的港澳人士做「職場導師」,招收有意北上就業、創業的港澳青年為「徒弟」,在實習、就業等方面提供指導,並可獲資助。
明報記者 林迎
導師須9市生活或工作逾3年
《細則》自今年5月1日執行,有效期5年,其梳理了過往港澳青年可享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及適用條件,包括創業、稅務、社保、貸款的各類補貼與優惠,確保新舊政策銜接。
《細則》一大亮點是提到實施「大灣區職場導師計劃」,要想成為導師,須在大灣區內地9市工作或生活3年以上,且遵紀守法,有較強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溝通能力強。學員則須年滿18歲,為中國籍的港澳永久居民,在讀大學生或畢業生皆可。
相關文章:【大灣區就業競爭力報告】港青優勢與不足 年輕人最擔心什麼?
導師每項服務可獲補貼200元至4000元不等
這種「師徒關係」將維持約一年,其間導師要對學員提供職業指導,可聘請學員做自己的助理作實習,或幫其寫求職介紹信等;而導師每項服務可獲200元(人民幣,下同)至4000元不等的官方補貼,推薦就業滿半年可累計獲5000元。《細則》規定,各縣級以上人社部門可委託就業服務機構管理當地「職場導師」,接受申請並派發資助。
前海去年已推類似計劃
去年在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廠已展開過類似的「前海港澳青年導師計劃」,同樣是由北上超過3年經驗的港人,為新赴內地的港澳青年講解內地產業發展、就業形勢、內地職場文化,幫助他們提前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導師也會詢問港澳實習生對行業的認識,評價求職者與組織的契合度,詢問其求職動機、對職業穩定性的追求等,並主動利用自身資源為青年推薦就業。
不過,前海的「師徒」是「一對一」,而廣東省的《細則》中,每名導師最多可收5名學員。廣州海珠港澳青創中心秘書長陳金耀稱,在未有「職場導師」政策之前,青創中心也一直有做類似的事,請有內地生活、工作經驗的港人幫助新到內地的港澳青年,做政策宣傳講座、請企業提供實習名額等,「職場上,這些導師可能主要幫助他們解決港澳與內地工作方式不同的疑難,例如怎麼搵工、薪資如何考慮、生活標準大概多少,或者在升職、加人工方面遇到困惑,可能都要由職場中人去『帶』一下」。
《細則》亦明確,如果「職場導師」在服務期內有以下任一情况,可被取消資格,包括有危害祖國統一、安全、榮譽和利益行為;以職場導師名義從事與服務無關的活動並造成不良後果;違反職業操守;因犯罪而受刑事處罰等。若學員有上述行為,亦會被取消資格。
相關文章:【灣區啟航。金融才俊計劃】北上港青裝備專業資格 軟硬兼備 踏出灣區發展第一步
政府付費 機構可引入港澳就業服務
此外,《細則》還引入港澳就業服務,縣級以上人社部門可透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在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普通大專院校、社團、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等引入港澳就業服務機構。合資格機構須有30%以上管理團隊成員(或20%以上服務團隊成員)擁有港澳永久居民身分,以及要為港澳青年提供內地政策諮詢和協助申請服務,由稅務、社保、醫療到買樓、買車、出行等衣食住行都應囊括。《細則》亦特別提到,港澳服務機構應為港澳青年提供量身定做且突顯「港味、澳味」的職業指導、創業指導、職位推介、資源推介等服務,組織港澳青年交流,幫他們建立「朋友圈」,人社部門亦會提供資助。
陳金耀所在的港澳青創中心屬於政府機構,他歡迎新政向港澳服務機構開放,不認為會與其構成競爭,「大家只是不同入口,只要能解決到問題就好」。他說,所有服務機構的目標都是降低門檻、吸引更多優秀港澳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