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News

深港中大合辦雙主修課程 兩校學額各半 學生每學年需穿梭兩地上課

【明報專訊】各院校近年加強大灣區合作。香港中文大學昨(13日)宣布與中大(深圳)合辦雙主修課程,學額約40至50個,由兩校各自取錄一半學生,修讀學生每學年要穿梭兩地上課。中大教務會正審核課程,最快2023年9月推出。中大副校長(教育)潘偉賢表示,知道現時有學生仍抗拒到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希望藉課程令學生對中國增加認識 ,「由抗拒變成以後不會抗拒」。

香港中文大學宣布與中大(深圳)合辦雙主修課程,學額約40至50個,修讀學生每學年要穿梭兩地上課。(網上圖片)
香港中文大學宣布與中大(深圳)合辦雙主修課程,學額約40至50個,修讀學生每學年要穿梭兩地上課。(網上圖片)

總學額40至50個 一指定主修數據分析

新課程分別由中大與中大(深圳)收生,兩校各取錄一半學生,總學額40至50個。經中大由聯招(JUPAS)或其他途徑取錄的學生,其中一個主修為跨學科數據分析理學士,第二主修可在兩校合共11個課程中揀選。

新課程特點之一是採用大灣區「2+2」模式,學生要在4年內穿梭兩地上課,於兩校修讀時間各佔一半。此外,首兩年暑假,學生分別要在大灣區和亞洲考察,或到訪發展中國家,考察佔學分。

相關文章:【大灣區升學。全球大學競爭力排名】內地智庫綜合「四大灣區」大學競爭 粵港澳僅遜紐約 頭百位港大中大上榜

可在兩地多間機構實習 累積工作經驗

被問外界或認為本港學生抗拒北上到內地發展、課程如何吸引學生,中大副校長(教育)潘偉賢說,相信有學生仍然抗拒,「但抗拒或來自不認識,都想通過課程,令更多學生了解大灣區和中國發展,由抗拒變成以後不會抗拒」。

中大與中大(深圳)合辦雙主修課程,修讀學生每學年要穿梭兩地上學。中大副校長(教育)潘偉賢(中)表示,希望對內地大灣區城市發展感抗拒的學生,「由抗拒變成以後不會抗拒」。旁為協理副校長(教育)陳新安(左)、中大工商管理學院助理院長(本科課程)賴漢榮。(鄧佾文攝)
中大與中大(深圳)合辦雙主修課程,修讀學生每學年要穿梭兩地上學。中大副校長(教育)潘偉賢(中)表示,希望對內地大灣區城市發展感抗拒的學生,「由抗拒變成以後不會抗拒」。旁為協理副校長(教育)陳新安(左)、中大工商管理學院助理院長(本科課程)賴漢榮。(鄧佾文攝)

至於在中大收生部分,會否只能吸引有內地背景的學生,入學及學生資助處長王家徹說,新課程面向對象是本地學生,但不會設限,又相信大灣區內地城市機遇處處,有吸引力。協理副校長陳新安預料,新課程能吸引兩地最優秀的學生,培養他們對數據分析認識外,「將來趨勢是,學生發展機會一定是大灣區,希望培養學生為國家貢獻」。

課程亦保證學生獲中大「在學.在職計劃」(Co-op@CUHK)取錄,中大工商管理學院助理院長(本科課程)、「在學.在職計劃」教育部總監賴漢榮指出,學生可在兩地的多間機構實習,累積豐富工作經驗。

相關文章:【大灣區就業】前海推扶持措施資金補貼 大學畢業生月贈5000元 港青創業每年5萬元

學生有指不便 有稱助搵工

中大二年級本科生張同學表示,課程設計令學生不便,「舟車勞頓行來行去為了學習,太奔波,對學習效率都有影響」,又稱中大香港的校園環境優美,是吸引學生入讀原因之一,認為新課程吸引力成疑。

正就讀中大研究院課程的張同學,認為新課程可吸引有意投身內地與互聯網等科技行業的學生報讀,舉例內地大企業如騰訊、網易的發展機會不少,又稱新課程確保學生獲「在學.在職計劃」取錄,有助畢業後找工作「冇咁迷茫」。

相關文章:【大灣區就業】東莞「大灣區大學」招電腦理學物質科學教授 可申請政府人才補貼 境外高端人才享15%優惠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