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昨(19日)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下稱《藍圖》),提出整合基層醫療健康資源等五大基層醫療健康改革方向。《藍圖》重點措施之一是先於明年第二、三季推行「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計劃」),資助市民在家庭醫生等私營醫療服務界別,診斷和治理高血壓和糖尿病兩種常見長期病,減低患者對公營醫療的需求。亦建議推出《基層醫療名冊》新制度,日後要求所有提供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家庭醫生和醫療專業人員,必須登記加入名冊並承諾遵從基層醫療參考概覽,確保服務質素,名冊亦將制定培訓要求。
轉向以預防為重 以社區為中心
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指出,現時醫療體制「重治療、輕預防」,基層醫療佔醫療總開支不足兩成,故提出轉向以預防為重、以社區為中心。當局未為《藍圖》提出時間表,盧寵茂指基層醫療健康發展是重大改革,「不是五年十年咁簡單」,將蒐集各持份者意見,推出短、中、長期措施,未來數月會就計劃諮詢。
當局將在明年第二、三季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配合「一人一家庭醫生」和跨專業公私營協作模式,讓市民在私營醫療服務診斷和管理高血壓和糖尿病,及早識別和介入,減少對專科和醫院服務的需求。副醫衛局長李夏茵表示,計劃資助年過45歲或有超重等市民做檢查,在病情惡化之前先由家庭醫生跟進,有需要時轉介公院,當病情穩定後繼續由家庭醫生跟進。
相關文章:【公立醫院醫護人手荒】政府擬強制醫護在公院服務一定年期 陳肇始稱想法「合理」 倡增誘因留人 建議護士晉升與年資及專科培訓掛鈎、專科醫生專注所長
做康健中心會員方可參加 助配對家庭醫生
被問計劃涉多少公帑、政府資助水平,醫衛局發言人稱未有數字及細節有待討論,具體有待明年《財政預算案》公布。發言人說,參加者要成為地區康健中心會員,中心會協助配對家庭醫生,如市民日後想轉家庭醫生,料須滿至少一年才可申請選擇其他醫生。
倡設《基層醫療名冊》 家庭醫生加入須每年受訓
政府現設基層醫療指南,供基層醫療醫生、牙醫和中醫登記,《藍圖》建議推出《基層醫療名冊》新制度,日後要求所有提供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家庭醫生和醫療專業人員,必須登記加入名冊並承諾遵從基層醫療參考概覽,確保服務質素,名冊亦將制定培訓要求。醫務衛生局發言人說,醫生加入名冊後須每年定期接受培訓,確保具備相關知識和技術,亦須跟從擬成立的「基層醫療署」制定的慢性疾病護理流程和參考概覽。
相關文章:【醫護不怕辛苦,最怕什麼?】公院8專科醫生流失翻倍 急症麻醉放射科重災 醫管局前高層不覺大量醫生考獲專科即走 冀提供數據
2600醫生已入基層醫療指南 冀兩年落實名冊過渡
推動基層醫療意味社區醫護需求勢增,惟本港正面對醫護流失,副醫衛局長李夏茵稱,本港有約1.5萬名醫生,現時約2600名醫生已登記加入基層醫療指南,不希望人手問題窒礙基層醫療發展,又說很多醫生可登記名冊,只需接受少許培訓便可成為家庭醫生,希望《藍圖》推出後會有更多醫生參與,並冀未來兩年逐步落實名冊過渡安排,市民可在名冊找家庭醫生。
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召集人李國棟稱,目前肯定有5000至6000名醫生正在提供基層醫療服務,只是很多未加入名冊供當局監察和確保服務質素,相信短期內很快增加。
《藍圖》提出檢討人力推算模型並制定策略,更有系統推算基層醫療專業人員需求,並期望透過資助本地培訓名額和吸引非本地培訓的專業人員,增加人手供應;另建議逐步加強中醫師、社區藥劑師等人員在提供基層醫療服務的角色,包括提供相關學士學位和研究生教育及臨牀實習機會。
相關文章:【海外醫生】7醫生獲特別註冊 5原已在港工作 涉放射科、麻醉科及急症科等
將設基層醫療署、策略採購統籌處
政府將分階段把醫衛局轄下「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改組成基層醫療署,透過單一架構,就提供基層醫療健康服務、標準制定、質素保證及基層醫療專業人員的培訓做好管理。策略採購統籌處將監督基層醫療策略採購計劃的發展及執行,及加強協調發展和重建政府建築物與處所,作為社區醫療服務設施之用。
《藍圖》提出,將以地區康健中心服務模式為基礎,發展地區為本、家庭為中心的社區醫療系統,整合地區為本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地區康健中心將收集與區內人口健康相關的資訊,供政府作醫療健康服務規劃、策略採購及監察和評估醫療服務提供者的表現。醫衛局發言人稱,「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參加者要成為地區康健中心會員,中心會協助配對家庭醫生。
審計報告批服務量不達標 專員:全數接納建議
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彭飛舟說,地區康健中心將成超級聯絡人,加強與家庭醫生配合,做聯絡工作和提供資訊。上月審計報告揭露,葵青地區康健中心自2019年啟用至去年3月底,大部分服務量目標均未能達標。彭回應指地區康健中心過去做很多服務的探討,受新冠疫情影響而有調整,審計報告提出建議將全數被接納。
醫學會會長鄭志文說,預防勝於治療的大方向正確,但將重心放在地區康健中心的方法是錯誤。他提到,地區康健中心設計本有問題,成立至今未見成績,質疑過百萬患糖尿病和高血壓的市民,集中由18個康健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務,無論人手分配和成效都不理想。他認為應以2600個家庭醫生為中心,「市民很容易可以看家庭醫生,有需要時可轉介至化驗、掃描、專科,急症亦非常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