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News

【公立醫院醫護人手荒】政府擬強制醫護在公院服務一定年期 陳肇始稱想法「合理」 倡增誘因留人 建議護士晉升與年資及專科培訓掛鈎、專科醫生專注所長

【明報專訊】公立醫院醫護人手流失率持續攀升,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正研究立法要求醫護專業人員在公營醫療系統服務一定年期。前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接受本報專訪稱,政府投放相當多資源培育醫護人員,認為有關政策想法合理,但「大家可能突然覺得要強制,可能反應大啲」,建議在措施包裝和提供誘因方面再做工夫,例如將護士晉升機會與工作年期和專科培訓掛鈎,並盡量讓專科醫生專注於其專科工作,以提升工作滿足感。作為本港發展基層醫療的推手,她相信當分流病人至基層醫療,長遠可助解決公院人手問題。

談及如何在教學上鼓勵護理系學生長遠留在公營醫療系統,現為港大護理學院教授的陳肇始建議,可在課堂和實習滲透基層醫療元素,讓學生知道出路並非只有公立醫院,另可在地區康健中心等地工作。(賴俊傑攝)
談及如何在教學上鼓勵護理系學生長遠留在公營醫療系統,現為港大護理學院教授的陳肇始建議,可在課堂和實習滲透基層醫療元素,讓學生知道出路並非只有公立醫院,另可在地區康健中心等地工作。(賴俊傑攝)

明報記者 何珮瑚、張逸羲

相關文章:【醫護人手短缺】九龍西眼科新症最長等近4年 醫管局增酬金加節數 內科推公私「共同醫治」多項措施改善專科輪候時間

挽人措施應與員工「坐低傾」

截至今年8月,過去一年公立醫院全職醫生及護士流失率升至8.3%及10.1%。陳肇始形容強制服務年期的建議「想法合理」,惟「大家可能嘭一聲聽到要強制」故反應較大,建議政府做好公眾諮詢,亦要思考透過什麼方式才可讓公院醫護更願意留下、覺得「留低一定係好過出去(私營市場)」。對於醫管局近年推出多項人手挽留措施,她認為若措施對醫護沒吸引力便等同無用,強調應與員工「坐低傾」。

引港大數據 九成護理生留公營

現為港大護理學院教授的陳肇始引用學院統計數據稱,近九成學生畢業後會留在公營系統,問題是如何挽留他們。她相信該批學生願加入公院這個「木人巷」,可見有熱忱學習,建議為護士制定清晰、有系統的晉升階梯,例如將工作年期和專科培訓與升遷掛鈎,讓他們提早了解就業前景。

相關文章:【護理學出路】疫下醫護人手缺 港大八成護理學生投身公院

讓醫生「做到出去做唔到嘅事」

陳肇始另稱,現時不少醫生甫考獲專科牌照便離開公院,「有啲嘥」,猶如學者考取博士後隨即離開學術研究範疇,認為他們留在醫管局有更多機會深化專科技術。記者談及離職醫生應明白這些道理,她分享稱,曾有專科醫生反映要處理「junior(資淺)醫生」的工作,以致未能專注其專科範疇,問題同樣出於人手不足,認為須正視問題,要讓專科醫生「做到想做嘅嘢」、「出去(私營市場)就會做唔到嘅事」,相信醫護會抱有期望並留在公營系統。

林哲玄:留公營者為得到更好培訓 劉凱文:護士因環境惡劣離職

立法會醫衛界議員林哲玄透露,正向公院醫護做問卷調查,初步發現大部分人願在公營體系是為得到更好培訓,期望處理具挑戰的工作,亦冀幫助基層市民。對於專科醫生在公院工作是否較具挑戰,曾任職公院的林哲玄說,以前亦以為私營市場較少「奇難雜症」,但私營界別其實有較多年輕的複雜癌症患者,公院則會有意外引致的複雜創傷病人。

前衛生服務界選委、註冊護士劉凱文則稱,公院病房加牀屢見不鮮,醫患人手失衡令工作壓力大增,據其觀察,前線護士主要因工作環境惡劣離職,若未能改善工作環境,無論晉升階梯多清晰都不能留人。劉認為醫管局現時增加人手的方案作用不大,如「重聘退休員工計劃」主要招攬升至資深職位的醫護,未能減輕前線工作量。長遠而言,他建議政府推動基層醫療以分流病人。

相關文章:施政報告2022。增加院舍人手|院舍明年放寬輸入海外護理員、未來5年額外增逾1700個護士資助名額

醫衛局稱「強留」不牴觸其他措施

醫衛局回覆稱,有關立法強制服務年期的建議尚在初步構思階段,待擬訂框架後會諮詢持份者,有關建議與其他吸引和挽留人手的措施並無牴觸。醫管局稱已制訂一系列措施挽留和吸引人手,亦已不斷增加晉升機會,如增加顧問醫生及副顧問護師等職位,並會認真考慮不同持份者意見。

政府擬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統籌公私營服務

新一份《施政報告》亦提出今年內發表「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並擬於2024年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專責統籌公私營服務。陳肇始樂見政策得以延續,強調設立基醫局是最重要工作,用以聯繫不同領域的基層醫療服務,不擔心新局會與醫管局搶資源,「我哋一定要投資咗落去基層醫療健康,然後希望將來會有回報」,長遠可減輕公立醫院負擔。

前食衛局長陳肇始卸任後返回港大護理學院重執教鞭,她於專訪後雀躍帶記者到訪港大「李樹芬醫學基金護理臨牀技能及模擬培訓中心」,介紹中心內設多個以社區家居為設置的模擬「病房」(圖),讓護理學生學習日後參與外展工作時,如何在狹窄家居環境護理病人。(賴俊傑攝)
前食衛局長陳肇始卸任後返回港大護理學院重執教鞭,她於專訪後雀躍帶記者到訪港大「李樹芬醫學基金護理臨牀技能及模擬培訓中心」,介紹中心內設多個以社區家居為設置的模擬「病房」,讓護理學生學習日後參與外展工作時,如何在狹窄家居環境護理病人。(賴俊傑攝)

相關文章:施政報告2022。基層醫療|設基層醫療局推廣「一人一家庭醫生」、醫療券增至2500元 准夫妻共用

盼市民健康改善減公院負擔

上屆政府重推基層醫療,於2017年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由時任食衛局長陳肇始兼任主席,負責制定發展藍圖,並交由現屆政府發表。陳肇始稱,在設立18區地區康健中心和康健站前,七成基層醫療服務落在私家醫生,其餘三成由醫管局和衛生署攤分,包括普通科門診、長者和婦女健康中心等。她說,推動基層醫療的首要工作是聯繫公私營服務,並以地區康健中心作樞杻,而新設的基醫局將是核心,專責統籌、訂立服務標準和保證質素。

現時公院服務佔整體醫療開支逾八成,基層醫療則佔少於兩成。陳肇始不擔心日後會攤薄醫管局撥款,形容發展基層醫療是長線投資,期望長遠市民健康改善,「我哋要睇好多年後,如果我哋做咗呢樣嘢(發展基層醫療),可能幾十年後大家唔會咁早有糖尿病,或者唔會咁早有血壓高」,屆時便可減低公院負擔,「係咪可以即刻減到呢?其實唔係嘅!所以中間呢段期間係一段投資」。

醫健通公私互通 可建大數據

至於如何善用資源,她強調要靠基醫局統籌和整合服務,以醫管局普通科門診等為例,有關服務本身有資源投放,經整合後亦毋須大幅增加撥款。此外,要透過新設的「策略採購統籌處」,策略性購買私營服務。

陳肇始又提到另一項核心工作,是病人「醫健通」紀錄要做到公私營互通,除方便轉介病人,日後亦可用作建立大數據,分析區內市民健康概况,有助基醫局提供針對服務、評估措施成效。

相關文章:地區為本、公私合營、醫社合作3原則 改善基層醫療健康系統 着重培訓基層醫療人手

醫護培訓應加基層醫療元素

醫護培訓方面,現時醫科生、護理學生主要於公院實習。陳肇始認為課程應加入基層醫療元素,包括擴展模擬訓練場景至社區環境,亦應加入地區康健中心等基層醫療實習。

陳肇始透露,港大護理學院正計劃加強與南區康健中心合作,為中心醫護提供培訓,同時研究適合本地病人的「照顧模式(model of care)」,「出到去地區康健中心、基層醫療,醫護人員係需要另一種skill set(技巧)。(要學習)如何及早發現(病人)風險因素,因而去處理風險因素,改變健康行為」。

相關文章:【長者社區支援】港大護理學院推社區關顧計劃 千名護理生定期探訪1萬名長者 做健康評估、教上網 支援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