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由豐盛社企學會(豐盛)主辦、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贊助的第十三屆「十一良心消費運動」上月圓滿結束。結合過去一年兩大亮點「良心便利店」和「良心成分表」,第十三屆「十一良心消費運動」帶動商界訂單逾1000萬元,更為香港推動ESG實踐樹立新標竿。豐盛社企學會總幹事及聯合創辦人關志康在接受訪問時說:「我們希望做好『中間人』角色,幫香港公司做好social部分,『串聯』香港商界與社企,讓社會使命『看得見』。」

明報記者 黃汶汶
豐盛去年其中一個活動,就是於2024年尾設立了為期一個多月的良心便利店,接觸人次逾1.7萬。良心便利店核心目標之一,是打破公眾對社企的刻板印象。「我們不想讓外界覺得社企的產品是『低質』或『施捨』。」關志康坦言,過去社企常被誤解為「次等選擇」,而實際上不同社企有自己的社會使命和長處,社企也能提供優質服務。「社會企業往往會從一些細微之處為服務對象考慮。」銀杏館副總裁麥敏媚說。
相關文章:從CSR到CSV致力商社共贏 社會創新人才 發揮社企營運及商業管理知識
便利店精選6間本地社企產品
活動期間,便利店精選6間本地社企產品,從公平貿易咖啡到長者手作糕點,不僅有品質背書,更有人情溫度。以協助長者就業的「銀杏館」為例,其手工蝴蝶酥堅持使用頂級牛油,並由有60年經驗烘焙師傅製成。國泰航空將其選為商務艙禮品,包裝上更是標註「支持長者就業」使命。「希望有人拿到這個餅乾時,不只是吃了這麼簡單,而是知道背後有一群老人家能夠工作。」麥敏媚說。而談及社企員工工作能力時,麥敏媚表示,年齡絕不是衡量一個人能力的標準。豐盛社企學會發展總監吳翠珊也補充,每個人都有強弱勢,但是豐盛希望發揮他們的強勢面:「我們的社會使命之一就是讓這些人的能力被看見。」
相關文章:慈善組織多方面着手推廣精神健康信息 設社企培訓精神復元人士任咖啡師 助重返社會

「就像食品標明卡路里,我們用『良心成分表』標註社會效益。」關志康解釋,首創的「良心成分表」採用分類的方式,把抽象的使命轉化為可視化數據,而通過溝通了解不同社企最想要表達的內容,來確定不同「成分」的百分比。關志康表示,「良心成分表」是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讓市民能夠更清晰理解社企的社會使命,以及其優先次序。
麥敏媚認為,社會企業與商界最大的不同,就在於社企明確的社會使命,以及其核心目的是能夠為服務對象提供工作機會,進而幫助社會上更多有需要的人。以銀杏館為例,60%資源用於長者就業,20%支持社區,扶持弱勢,20%促進跨代共融,「我很希望把我們的信息傳遞給大家,而豐盛社企學會在這方面幫了我們很大的忙。」麥敏媚評價道。關志康解釋,他希望豐盛能夠多說多做,不僅為社企提供一個標準,還能讓社會使命被實際地「看得見」,並且推動多方協作,共同「量化」這些美好願景。
「商社合作不能僅靠一場活動,需要可複製的模式。」關志康提到豐盛此次特別出版《社企年度大賞指南——社企好選擇》時說。這本書裏收錄了不同社企的社會使命和特點,以及一些合作模板,不僅給其他社企提供參考,還方便商界在有需要時快速找到對應社企。
相關文章:【ESG。社企實現可持續發展】匡智會成為員工職涯「跳板」 培訓殘障員工掌握職場技能 為轉投商業機構鋪路
將ESG從企業報告書 拉進日常生活
此外,「十一良心消費」也鼓勵青年的參與,例如良心便利店那次活動,香港理工大學學生設計的3D打印展品便吸引了不少年輕群體。「下一代是ESG的推動者,必須讓他們親身感受價值。」吳翠珊說。
第十三屆「十一良心消費」雖已落幕,豐盛社企學會和社企的故事還在繼續。這場「良心消費」,將ESG從企業報告書拉進日常生活。當消費者拿起一包貼有「良心成分表」的曲奇,他們選擇的不僅是零食,更是一份對長者就業、環保或公平貿易的認同。
[ESG 環保‧社會‧管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