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 Talk

7招紓緩疫下失業焦慮

【明報專訊】疫情使全球很多地方的經濟都不景氣,香港亦不例外。在這情况下,我們如何調整心態和尋找出路呢?

坦誠溝通——與家人坦誠溝通,集思廣益,解決當下困難。(設計圖片,anon-tae@iStockphoto)
坦誠溝通——與家人坦誠溝通,集思廣益,解決當下困難。(設計圖片,anon-tae@iStockphoto)

有一定程度焦慮感並非壞事,因為這促使我們採取行動走出困境。然而,太強烈的焦慮感可能令我們容易感到疲勞,出現坐立不安、不能集中精神、暴躁或睡眠失調等身心徵狀,損害健康和減低抗逆能力。要避免被焦慮感壓垮,我們可以嘗試:

‧保持規律的作息習慣

‧為自己訂立「計劃時間」來處理經濟問題,以及「家庭與個人時間」來陪伴家人和自我放鬆

‧每天做運動

‧避免以吸煙、飲酒或濫藥的方式處理焦慮、壓力或睡眠問題

忌自貶 客觀想法保韌力

我們還可通過調節心態來保持積極。當失去工作時,我們可能會產生一些自貶的想法,比如:「我真是沒用」、「不能掙錢養家,我不是一個好的父親/母親」。不妨提醒自己這是片面的判斷,既不理性,又影響情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宜從多方面的事實或資料考慮,力求保持客觀和平衡的想法,比如:「我對家庭的貢獻並非只有金錢,還有努力教好子女的品格。」這樣可令我們更有動力和韌力解決問題。

疫情及其經濟影響雖未必很快結束,但社會總有恢復運行的一天。我們不妨心存希望,視現在為一個「過渡時期」。在此期間,若難以在原有行業找到工作,不妨放開懷抱,考慮不同行業、不同類型的職位,以及自僱、兼職或臨時性質的工作。通過不同途徑,比如勞工組織、招聘中介及諮詢親友來尋找合適的就業機會。亦可善用這段過渡時刻進修或參加職業再培訓,或在有需要時申請經濟援助。

失業後,下一步係?4條問題覓方向

我們可能會因為壓力或情緒低落而不想與家人談論經濟上的困難。可是,逃避與沉默會令家人感到不安。不妨坦誠溝通,一家人集思廣益,共同解決當下的困難。我們可以:

‧讓家人了解我們面對的經濟困難,共同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討論家庭角色調換的可能:若配偶或其他家人能夠先找到工作,自己可否代替對方負擔關顧家庭的責任?

‧計算家中收入、存款和生活開支,討論開源或節流方法,可否調整消費模式、生活習慣和/或期望

若家中有小朋友,這段困難時刻也是一個言傳身教的機會。可以培養子女量入為出的理財觀念,教導他們解決難題的方法和技巧;也可向他們解釋經濟情况轉變對家庭的影響,讓他們明白家人互相體諒、幫助和支持的重要。

文:鍾燕群(衛生署健康促進處高級臨牀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