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根據統計處推算,香港最快會於今年成為「超老齡化社會」(滿65歲長者佔總人口逾20%);到2036年,老年人口比例將升至30%,男女預期壽命分別達85.2及90.9歲。
醫療技術進步,減慢人類機能退化的速度,更多長者有能力並且希望留在熟悉社區內安享晚年。應付人口急速老化,不能單靠興建長者院舍,更需要營造社區上有利長者安老的環境。
動筆之時,香港天氣變化很大,一周內經歷四季,就連青壯年人都不易適應。老友記因體溫調節機能減退,身體未必對氣溫升跌有適當反應,如患上腦退化症而無留意天氣報告的話,很容易忘記添衣保暖,一旦身體着涼,後果可大可小。
相關文章:安老服務人手荒︳護士、保健員、護理員供不應求 空缺6000個 轉型入行拾級而上
醒目保安阻腦退化住客走失
早前看到一段由腦退化症機構拍攝的護老教育短片。保安員看見一個衣著單薄的長者住客正準備外出,很慌張地說要接子女放學,幸好保安員在同一座頭工作多年,知道他的子女早已出身工作,便立即用上熟練的長者溝通技巧,安撫這個患有早期腦退化症長者,提議他先打電話聯絡子女,當知道他們一切安好,伯伯便放下心頭大石,返回家中休息。原來保安員角色不止是保障住客的人身和財產安全,也可作為保護長者及支援護老者的先鋒。
制訂人口老化的長遠配套,刻不容緩。按照聯合國定義,當一個地區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逾7%,便進入了「老齡化社會」;20%以上則是「超老齡化社會」。世界衛生組織(世衛)於2005年開展「全球長者友善城市計劃」,確認在城市環境中,促進積極和健康晚年的主要元素:
1. 室外空間和建築:
乾淨、舒適及安全的綠化環境和休憩空間,以及完善和安全的行人過路設施和建築,適合長者的生活環境
2. 交通:
便利、安全及可負擔的公共交通工具,方便市民獲得醫療和社會服務,融入社區生活,享受積極晚年
3. 房屋:
提供可負擔、設計合適、安全,並與社區和社會服務有良好連繫的房屋選擇,能夠讓長者享受舒適生活,滿足不同需要
4. 社會參與:
提供多元化及可負擔的社區活動,切合長者不同興趣。長者參與休閒、社交、文化、教育或心靈方面的活動,有助他們持續融入社區生活
5. 尊重和社會包容:
尊重和社會包容是指社會對長者的態度和行為。一個包容的社會能肯定和尊重長者,並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社會、公民和經濟活動
6. 公民參與和就業:
為長者提供足夠就業和義務工作機會,鼓勵他們參與公民活動,退休後仍能繼續貢獻社會
7. 信息交流:
透過適時、便利及可負擔的渠道,適當地向長者發布資訊,避免長者被社會孤立
8. 社區與健康服務:
提供多元化、便利、可負擔的醫療和支援服務,對長者維持健康、獨立和積極的生活尤其重要
這8項元素不分優次,互為相連。為進一步推廣「長者友善城市」概念,世衛於2010年成立「全球長者及年齡友善城市及社區網絡」,提供平台讓世界各地城市和社區交流信息和分享經驗,互相學習。
相關文章:【基層義工】致電關懷社區街坊 「同聲同氣」互勵互勉
知多啲:居家安老 由大廈管理開始
要成為「長者友善」社會,改變的不單是城市和社區等公共領域,私人領域的投入也極為重要。屋苑便是其中一個重要範疇,無論在日常管理及培訓人員時,如能把照顧長者居民視為重點,長者生活面貌會有重大改變,如:
‧管理處張貼字體較大,圖案與顏色鮮明的通告和告示,方便長者注意及閱讀
‧培訓保安員增強應對腦退化症住客防止走失的意識,例如當他們出入大廈時多加提醒及了解,需要時通知他們的家人
‧鼓勵長者住客積極參與屋苑事務,以照顧他們的需要,例如更換老化或損壞的遊樂場設施時,可諮詢及採納長者住客意見,增建適合長者鍛煉用的器械
與其他國際大城市相比,香港有獨特的社區和居住環境,大部分人居住於設有物業管理服務的屋苑或大廈內。長者踏出家門第一步,身處的環境和所接觸的工作人員,均由業主立案法團及物業管理公司負責,因此,增強業主立案法團和物業管理業者的護老意識,有助推動居家安老。
相關文章:轉職護士 增值第一步 安老服務業人手缺 事業有Take 2
物管人員宜受護老訓練
香港老年學會於2018年起,已為1100多名物管從業員提供認證護老訓練,包括:認識高齡人士的身心需要、溝通技巧、預防跌倒、腦退化症長者行為、推輪椅技巧等。跟進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參加訓練課程的物管從業員,在面對長者住客方面的行為、知識和態度均有改變,更有信心協助及支援長者住客及其照顧者。
香港老年學會賽馬會長者友善屋苑計劃
查詢:2775 5155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周靜儀(香港老年學會項目總監)、黃旭熙(香港老年學會高級經理)
編輯:王翠麗